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男子救女童反遭网暴,善举不该被苛责

发稿时间:2022-09-27 19:18: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任冠青 中国青年网

  9月25日上午,上海一市场内,一名女童手扒扶梯双脚悬空,情况十分危急,好在两名男子挺身而出,将其解救下来。救人的丁先生在接受极目新闻采访时表示,把孩子救下来本是一件好事,但他们却遭到一些无端的指责,“有人说我救人的速度慢了,还有人说我救小女孩时,手放的位置不对。”丁先生表示,经过此事后,他感觉个别网友的网络暴力很可怕。

救人现场(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通过相关视频不难发现,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如果不是丁先生及时出手相救,小女孩很有可能因体力不支掉下去,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而且,当时小女孩是被夹到扶梯与一面玻璃的夹缝处,施救者发力本就存在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危险。在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救人才是第一要事,丁先生无暇多想,几乎是以本能的快速反应,和弟弟配合将女童拉上来,保障了她的生命安全。无论如何,这都是值得称赞的善行义举。

  在后续“复盘”中,对于他的救助动作是否专业、合理,是否有可以改善之处,当然可以从技术角度进行客观分析,使人们在面对类似情境时更加科学地施救。不过,这决不意味着能将见义勇为的好事扭曲为对救人者的抹黑。不顾现实,一味以“手放的位置不对”“速度慢了”等理由恶意揣测,甚至网暴救人者,是对他们善意的辜负。

  其实近年出现过多次舆论诋毁见义勇为者的事件。2021年8月,一名女孩不慎将头伸进铁门缝隙处,不能拔出,环卫工人高先生出手相救,却因施救过程中手部曾碰到女孩隐私部位受到指责。今年7月,一辆商务车在柳北高速贵港段发生交通事故,过路司机救出2人,1人不幸遇难。不少网友却责问救人者,“你有指挥的时间完全可以动手,不需要拍视频”“早一点砸窗户就不会这么浪费时间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类网暴行为存在同一种逻辑,都是在以“事后之明”,苛求理想中的“完美施救者”。可是,危急情况不是“沙盘演练”,很多时候考验的是人的第一反应,有时也难免会无暇顾及细节问题。旁观者不辨是非,事后拿着放大镜指指点点,才是关注错了重点,不公平地消解了救助者的善举价值。更何况,救人者本没有道德上的义务,如果动辄得咎,甚至会因此受到网暴,见义勇为者就会顾虑重重,甚至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近些年,不管是在立法层面,还是社会认知层面,都已形成了尊重见义勇为者、不让好人寒心的广泛共识。比如,民法典规定的“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一条,就是旨在减少见义勇为者的思想包袱,为好人撑腰。客观来讲,少数网暴施救者的不当指责,也与大多数人的正义观念背道而驰。

  对于这些刺耳的声音,有的见义勇为者表示“问心无愧就好”,有网友表示力挺救人者,不必去理会“键盘侠”的杂音。这些或自我“消化”、或善意劝慰的做法,多少都表现出了对网暴者的宽容。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若网暴者没为自己的不当言行付出代价,便会更加有恃无恐。对此,还需进一步在法律、政策、平台规定等方面有所发力,明确对网暴行为的定性,细化并落实相关惩处办法,坚决对网暴行为说“不”。

  总之,凡人善举不该被求全责备,出手相救也不该被重重顾虑所羁绊。为好人“减负”,让恶语伤人者退却,才是更为理想的社会图景。

  撰文/任冠青

原标题:男子救女童反遭网暴,善举不该被苛责
责任编辑:白珂嘉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