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南日报“顶端新闻”视频报道,9月21日,在安徽合肥,安徽三联学院一自习室内一女生用书占座位,与一男生发生争执,女生拿书摔打桌子,被男生用书砸脸,二人冲突升级,互相推搡。校方对此事回应称,目前暂未收到反馈,但要求使用完座位需要把书带走,不允许占座。
因为自习室座位纠纷,两名学生发生肢体冲突,实在有失大学生的文明体面。在这起个案中,谁先动的手、谁使矛盾升级,似乎不难判断。但是,追问冲突的根本原因,恐怕不能简单归于个别学生“素质差”。大学自习室、图书馆占座问题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座位资源无法满足学生整体需求的情况下,因占座引发的矛盾屡见不鲜。说到底,如果座位“僧多粥少”的局面无法改变,占座很可能是大学生“锁定”自身权益的唯一办法,引发矛盾和摩擦也就不会是小概率事件。
占座问题属于典型的“剧场效应”——在一个剧场里,一旦前排的观众站起来了,后面的观众就不得不也站起来观看,结果就是除了第一排观众,后面的观众根本没有因为站起来而获得更好的视野,整个剧场反而更加无序,让所有人受害。大学生通过占座获得座位的优先使用权,看似能获得一时方便,但随着恶性竞争加剧,占座难度也会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座位被占,而无法盘活利用,导致大多数人获得座位的机会都变少了。
学校并非意识不到占座引发的种种问题,查询安徽三联学院官网可以发现,早在2015年,该校图书馆就发布了《关于清理图书馆自习室占座物品的通告》,提出对图书馆的自习室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整顿,过期未取走的物品一律由图书馆予以统一放置。但是,诸如定期处理占座物品等管理手段,对解决占座问题往往收效甚微。随着短期清理行动的结束,占座行为又会“死灰复燃”。即便学校加大清理频次,也只能缩短占座周期,清理那些一占就是好几天甚至数星期的“钉子户”。
因此,解决占座问题,思路不能停留在“打地鼠”的层面。占座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习室、图书馆的座位不能“随到随有”。学生为了确保自身利益,才会出此下策。除了加强对大学生教育,督促学生在不使用座位时自觉带走个人用品之外,高校还要在管理方式上下功夫。很多学生之所以要占座,是因为占座带来的稳定预期,学校管理者要做的,是平衡学生的预期需求与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
为此,不少学校开发了座位管理系统,学生要使用自习座位,必须先在电子系统里预约使用,随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座位“签到”,而在使用完毕以后还得选择“离开”。也许有人要问,如果学生用完座位就是不“离开”,还是用物品占座怎么办?难道要在每个座位前面装个摄像头吗?对此,相关的管理系统设计了惩罚机制,将不按时释放空座的学生打入“黑名单”,在一定时间内不允许其使用座位预约功能。从使用者评价看,使用类似座位管理系统的学校,因占座引发的矛盾冲突明显减少,座位资源的流动性也得到了保证。
长远来看,努力让每个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教育资源,提高学校自习空间的整体容量,应当成为学校管理者持之以恒的追求。在一个管理制度与分配体系更加公平、科学的环境中,文明素养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培育,人与人之间互相宽容、理解、充满善意的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届时,自然不会再有那些无谓的争执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