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抗战时的文艺精神什么样

发稿时间:2022-09-20 06:1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蒋肖斌 中国青年网

  《抗战中的文艺》海报。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田汉、夏衍、聂耳、冼星海、丁玲、白杨、秦怡……这可能是这些文艺大家第一次“齐聚”在同一个话剧舞台上。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将于10月1日至7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

  横跨14年的抗战艰苦卓绝,血泪与志气、抗争交叠,抗战文艺如同投枪、匕首,给了这苦难深重的民族无穷的力量。那些文艺大家虽一个个地离开人世,但他们的作品却留了下来。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作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当时的精神思想是什么样的,还能留存下来吗?

  这部话剧正是要展现左翼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样式,讲述抗战时期中国文艺和艺术家的精神和力量。该剧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说:“我们用戏剧理解抗战文艺精神,呈现了那个时代文艺家们用文艺的方式支持抗战的壮丽画卷。”

  首部文献话剧,以舞台讲历史

  1931年至1945年,胸怀爱国之志的文艺家们为寻找中国的出路,用文艺的方式求索、挣扎与奋斗,并终于在抗战结束之际,汇聚延安,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引下,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抗战中的文艺》就此铺陈开这段峥嵘岁月。

  这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第一部文献话剧。田沁鑫介绍,编剧从2021年开始创作,历时一年多查阅资料,梳理抗战14年的文艺心路,为剧院提供了一部很有价值的剧本。主创人员将历史事件中真实的文艺家们作为剧中角色,以舞台讲历史,重现中国文艺先辈的热血情怀。

  编剧之一罗兵介绍,从去年确定选题后,就开始了资料搜集和整理,包括艺术大家们的文学作品、演讲、录音、电影资料等。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在寻找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体的作品时,发现网络上和市面上几乎没有,最后借助国家图书馆的数据库才找到;再比如,抗战胜利距今已有77年,不同的人在回忆录中提到的时间等细节,有时候是对不上的,但因为是文献话剧,力求精准,所以编剧们进行多次的交叉比对和查找,才最终确定。

  罗兵说:“14年抗战艰苦卓绝,中国文艺界人士以他们的爱国热情,以他们的作品汇聚民心、凝聚力量,对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心怀敬意,不断精选人物、史料,创作了文献剧《抗战中的文艺》,向为中国的自立自强作出贡献的文艺先辈们致敬。”

  那些熟悉的演员,饰演我们更熟悉的角色

  《抗战中的文艺》的表演分为舞台出演与影像出演,可谓众星云集。影像出演的演员有宋佳、段奕宏、万茜、孙红雷、陈建斌、廖凡、佟大为、李兰迪等;舞台出演的演员有田雨、李光洁、关晓彤、罗一舟、吴谨言等。

  演员们在扮演抗战史上文化名人的同时,还全体扮演歌队队员的角色,既是剧中人,又是叙事者。在排戏过程中,他们对剧中角色从认识到理解,再到饱含感情。

  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田雨,在电影电视中为观众熟知的角色有《夏洛特烦恼》中的王老师、《庆余年》中的王启年。这是田雨继话剧《明》之后,与田沁鑫的二度合作,在《抗战中的文艺》中饰演茅盾一角。

  为了深入角色,田雨找来茅盾的传记和作品阅读,渐渐地,一个革命文艺家的形象在他心中立了起来,也在舞台上立了起来。“茅盾原名沈德鸿,沈先生说过,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努力向前辈学习,去践行。”田雨说。

  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李光洁在《抗战中的文艺》里扮演夏衍,他与田沁鑫的上一次合作是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如何塑造一个左翼文艺先驱者和领导者、一个一生忧国忧民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是李光洁一直在思考的,“一定深入挖掘人物内在灵魂,展现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

  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关晓彤,曾在《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三季中与田沁鑫合作,饰演都贵玛和瞿独伊。这一次,她在《抗战中的文艺》中饰演中国话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秦怡,“虽然远隔半个多世纪,但同为女演员的身份,让我找到了角色的共鸣点”。

  在《抗战中的文艺》中,我们还能看到很多熟悉的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的身影:在今年年初话剧《铁流东进》中有着优秀表现的演员王挺,此次扮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田汉;朱颜曼滋扮演中国话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白杨,她希望自己也能像白杨,留下《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祝福》那样的经典作品;赵阳扮演郭沫若,“郭沫若出众的才气、对文艺界卓越的领导能力,都是我着力刻画的地方。希望这部戏能够让人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对文艺先辈有更新的认识”。

  相信个人天才,更相信集体的力量

  在表现形式上,《抗战中的文艺》尝试将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和戏剧表演艺术相结合。主创团队——来自音乐、美术、电影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们,以各自的理解投入创作。正如左翼电影人夏衍评价聂耳时说过的,“相信个人天才,更相信集体的力量”。

  该剧作曲为著名作曲家叶小纲。这是叶小纲第二次涉足话剧,为该剧谱写了大气磅礴的音乐,再现抗战风云。他说,自己被抗战中那些英勇坚韧的文艺先驱所感动。

  视觉总监费俊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游走于艺术、设计、教育、策展等多个职业和领域,“这是一场装置影像艺术与戏剧艺术结合的实验,舞台简洁,但空间结构多变”。

  回顾历史,抗战文艺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以进步作家、艺术家为骨干的文艺界统一战线。

  1938年,武汉会战爆发,16岁的秦怡只身从上海奔赴武汉。她说:“既然出来了,就不要再回家了,不管多难我也要到前线去抗日。”秦怡参演的话剧《大地回春》,在当年被誉为“抗战5年来第一部史诗”。

  今年也是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80多年前,一大批怀着革命理想和战斗激情的青年,从各地奔赴延安,其中就有很多文艺人才。

  1940年5月,茅盾长途跋涉来到延安,住在土窑洞里讲授文学课,辅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当年10月,他被安排到重庆工作,之后不久便以延安的这段生活为题材,创作发表了散文《白杨礼赞》等名篇。他颂扬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以此象征坚韧勤劳的人民群众,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不屈精神。

  当演员与角色对话,话剧与历史同台,忆往昔峥嵘岁月,抗战中的文艺大幕,即将拉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抗战时的文艺精神什么样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