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阶层消费3000元到8000元,都市小白领消费8000元到20000元”“根据你的职业,咱们量体裁衣,别掉价”。最近,导游强迫购物乱象被曝又出新招,颇有一种给游客制定“购物KPI”的既视感。
视频截图(来源:极目新闻)
据澎湃新闻报道,游客刘敏(化名)和朋友报名参加了一个6天5晚的云南旅行团,两人团费共计1580元,其中包含了吃住费用,不含机票。她介绍,在参团之前,曾询问工作人员该旅游团是否需要购物,工作人员回应称,该团不是购物团。但在旅游过程中,导游要挟游客:知道他们的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不购物将追回旅行费差价,还为游客划分购物消费层级。
8月3日下午,云南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回应,已关注到此事,目前正在调查处理。在监管部门的调查下,旅行团是否存在强制购物等问题将真相大白。不过,就曝光视频来看,涉事导游一边要挟游客,一边给游客洗脑,甚至根据职业把购物指标“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娴熟话术,的确有违职业规范,也有不小的宰客嫌疑。
本想跟团出门放松,省却查路线、做攻略的烦恼,却要在大巴车上听黑心导游不停地“碎碎念”,这样的糟心经历曾被不少游客吐槽,有些人甚至直言“不会再报团”了。可以说,强制购物乱象不仅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犯,也是对当地旅游业形象的破坏和旅行社公信力的侵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客观而言,随着2017年云南省“史上最严”旅游整治措施落地,强迫购物、诱导购物、欺客宰客等乱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年个别云南导游“语出惊人”的表现,还是引起了不少关注。2017年,云南一导游被曝怒斥游客“你低价团嘛,你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这里骗吃骗喝”。2021年,某云南旅游团导游被指威逼利诱游客消费,还宣称“不消费会影响征信”。五花八门的“劝购”话术,让人不胜其烦。
云南旅游市场庞大,鱼龙混杂,有时难免出现违规者。另一方面,这些乱象的存在也绝不该被无视,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既有措施,才能实现行业的有序发展。比如,在《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的通知》中,明确禁止“不合理低价游”,并提出了“黑名单”和行业禁入的措施。然而,在上文提及的宰客乱象中,不少旅游团仍然采取“低团价+高消费”的模式,这也成为违规导游对游客进行语言暴力的“口实”。
拿游客刘敏的团费来说,两人六天五晚的费用仅为1580元,平均每人每天约132元。在相关视频中,导游也称“您的团费确实是用完了”,并“劝”游客“把你省下来的钱买上你喜欢的东西”。那么,这种明显不符合市场合理价格的低价团,为何能堂而皇之地开团?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营销?违规行为已存在多久?从这些问题入手,有利于进一步作出有效的整治方案。
比如,如果网络营销是其宣传的重要渠道,那么主管部门同相关平台加强合作,利用科技手段强化审查,畅通举报渠道,就有助于“盯紧”不合理低价团,避免更多游客上当受骗。此外,依法严惩违规旅行社和导游也极为必要。强迫游客购物的牟利空间较大,不能让违规者心存侥幸。2017年,云南景洪市某导游在带团期间因强迫购物与游客发生冲突,称其“骗吃骗喝”并用言语辱骂,后被法院以强迫交易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正如有律师指出的,云南导游以强迫交易罪被判刑,具有很强的标杆意义,会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果。只有严肃处理每一起类似事件,才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力,真正给游客带来安全感。当然,对游客来说,也要增强警惕意识,不要相信“880元七天畅游”等所谓的低价团。如果遇到导游强迫消费的行为,可以在做好自我保护的情况下,收集关键证据,主动维权。
随着点评类网站的普及和导航系统日渐完善,自由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传统跟团模式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旅游从业者不但不提升危机意识,努力为消费者创造更加个性化、更具特色的旅游体验,反而满脑子“宰客思维”,用冷嘲热讽、侮辱要挟、故意黑脸等各类欺瞒哄骗的方式强迫消费,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也应该成为历史了。
撰文/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