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一名22岁女孩连续四五天熬夜工作后突发疾病,被送入ICU抢救,最终不治身亡的消息,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据治疗医生表示,当时她被送到急诊室时已经没有意识,进一步检查发现也没有心跳和呼吸,浑身皮肤已经发紫,可能是“心肌炎引起猝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大量网民的关注。不少人对不幸去世的女孩深表同情,还有很多人想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境遇,对不合理的“加班文化”展开批评。7月29日,经杭州市滨江区人力社保局调查:当事人入院治疗前,有6天存在夜间直播情况,均已在第2天安排补休,虽然当事人在此期间每日工作时长未超过法定上限,但该企业在用工管理上存在不规范行为。
至此,这起事件的性质得以明确。虽然严格来说,这不能算是一起“加班致猝死事件”,但企业用工管理上的不规范行为同样值得关注,这起悲剧留下的教训也值得各用人单位省思。对此,监管部门明确表示:将严肃查处涉事企业的不合规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其实,这早已不是舆论场上第一次出现针对企业不合理用工的集体怨言。近年来,网上对过度加班、休息安排不合理等职场违规现象的批评从未间断。但是,很多企业员工一边抱怨,一边又很难靠自己的力量改变现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人只能忍气吞声,更不要说出手维权。
从法律上看,国家严格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违规操作,损害员工身心健康的做法,自然得不到监管部门的认可。但问题关键的在于,在现实中,很多员工明知道自己的权益被公司侵犯却敢怒而不敢言,乃至受到难以挽回的伤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员工维权成本较高,程序也较为繁琐。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在同样的高压工作环境下,有人可以忍受,而有人就可能发生意外。一旦员工走法律程序维权,往往需要严密的证据支持,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维权者很难明确证明其身体损伤与公司加班之间的关系。看到维权希望不大,很多人也就只能放弃维权。
再者,即便员工能维权成功,也必然会“得罪”公司,就算能讨回公道,也担心自己在公司里“待不下去了”。笔者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公司让他们“连轴转”地加班,严重损害了其休息权利,但是,他不仅不敢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甚至都不敢跟公司领导反映自己的诉求,生怕被公司恶意打压。毕竟,这份工作的收入对他来说十分重要。考虑到现实情况,很多人都会向他一样,宁可让自己的身体受委屈,也不敢与公司对簿公堂。
“今天996,明天ICU”这类表达之所以能在网上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当前不少公司的加班文化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一些公司为了提升所谓的“凝聚力”,打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还会不断美化员工的牺牲,正当化公司的违规用工行为。但是,随着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越来越强,大多数人很难再被这种话术“忽悠”。如果一种公司理念不能真正令人信服,那么它不仅毫无正面效益,还会引起员工的反感,导致人心涣散。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体现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工作时间长不等于工作效率高,企业如果想提高效益,就应该想办法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增强工作效率,而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真正尊重员工,从劳动者的立场出发,了解其现实困境,与员工互利共赢、携手发展。尤其是员工身体发出危险信号时,企业管理者更应提高警惕,否则一旦酿成严重后果,各方利益都会蒙受巨大损失。
在尊重和完善法律的基础上,要想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最关键的就是企业管理者要对劳动者权益保护有清晰的认知,把员工当成“自己人”,而非为其“卖苦力”的群体。公司与员工之间的互信与关爱,才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最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