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防控疫情是不少地方的头等大事,绝大多数人也能积极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但是,一些地区对防疫“层层加码”,出现了过度防疫现象,给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不便。面对这种情况,国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防疫工作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不能搞“一刀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顾天成 摄
6月2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表示:“一些地区对低风险地区人员限制出行,采取“一刀切”的隔离管控措施,有些地方还随意延长风险人员的隔离管控期限,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出行和经济社会活动。”因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有序出行,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是各地政府应该做好的事情。
对于“层层加码”的防疫做法,不少媒体都发文进行过批评。比如,针对此前上海有些高校学生返乡却要自费承担高额隔离费用一事,《中国纪检监察报》发文表示:“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对选择留校的学生做好生活服务保障,多予人文关怀。灵活且细化的防疫要求和举措,既最大程度方便了学生返乡,为他们免除后顾之忧,也为当地减轻了不必要的防疫负担。”
防疫要兼顾科学性与精准性,滥用防疫手段,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从深层次来看,一些地方的过度防疫措施,背后反映了个别官员的懒政、惰政心态。他们不敢、不愿意承担应有的责任,只想保住头顶的乌纱帽,为此不惜给防疫措施“层层加码”,而不是用最科学和人性化的手段,回应百姓的合理诉求。
《经济日报》在评论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动态清零’关键在于快速精准、抓早抓小,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但在个别基层干部眼里,片面地、孤立地将‘清零’目标无限放大,罔顾‘动态’的现实前提,盲目追求绝对化的、静态化的‘零’目标。看起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懒政思维,只想一劳永逸地防住疫情,没有真正解决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一些基层官员的确存在这样的错误认识:宁可用激烈的防疫手段把百姓都“封起来”或者“拒之门外”,也不会真正去研究,到底什么样的封控措施是最合理的,什么样的防备手段是最符合现实需要的。
对此,《工人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层层加码’现象暴露出一些地方在疫情防控中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尤其是一些人有或多或少的怕担责心理。在一些官员眼里,即使管辖范围内防疫举措是‘层层加码’了,顶多被基层群众骂几句,严重的可能被组织通报批评。可是,一旦管辖范围内出现较多病例,则很可能被认定为防控不力,不作为、慢作为,严重的可能被免职、撤职——这是一些人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极目新闻则在评论文章中指出:“有的地方将防控疫情当成了‘捞政绩’的机会,边界随意扩展,权力无限下放,导致部分基层人员拿防疫政策当至高权力,动作变形,损害百姓合法权益。”
兼顾好防疫和生活,尤其不能让“层层加码”的防疫措施影响民生,是老百姓的真实心声。日前,上海宣布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各地也在拿出有力措施防控疫情。这些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其中既有大量党员干部的努力,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和坚决配合。但是,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很强,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越是如此,我们就越应该从上到下,团结一心。一些地方的过度防疫做法,无疑会对当前的防疫大局产生负面影响。
正如红星新闻在评论文章中所说,“敢于向一刀切、擅自加码的过度管控‘亮剑’,让违规者付出应有代价,也正是实现科学、精准防疫不可或缺的外部保障和‘反向激励’。”在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相关部门纠正个别地方的错误做法,加强对基层防疫举措的舆论监督,仍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