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考察,前往三苏祠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文化的力量最为深沉、最为持久,各级党组织要把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大课题,不断厚植文化发展的“土壤”,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谱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曲”。文化需要有一定的媒介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一定形式蕴藏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物质载体之中。各级地方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从机构建设、人员编制、创作经费、交流平台、市场渠道等多个角度,为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充分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不断提高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古籍的保护水平,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谱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曲”。保护的目的不是让文化“封存”起来,而是要传承下去,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各级党组织要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采取接地气、起实效的方式,加强宣传宣讲和示范引领,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学习领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血液、落到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廉尚德、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
谱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曲”。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发展而丰富,近年来,国粹艺术、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热潮,故宫跑、京剧潮、诗词热等诸多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态活跃起来,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和参与,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成功路径。要坚持守正和创新两手抓,既坚守本源又与时俱进,既盛德日新又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立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与时俱进、久久为功,更加自觉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