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见习记者 余冰玥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青春云游记”大直播带领观众走进了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端村学校和大王学校的“淀边娃乡村美育课”。在学习体验芦苇画、皮影戏等当地民间艺术的过程中,这些白洋淀边的孩子们感知美、享受美、创造美,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手中接续传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温暖一平方”直播间采访了两所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
2013年,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邀请一群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学校的志愿者,到当时在电子地图上几乎很难找到定位的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端村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了芭蕾、管弦乐、钢琴、体育舞蹈、戏剧等他们闻所未闻的艺术课。从那以后,乡村儿童的艺术教育便在附近的学校生根。
成片临水而生的芦苇是白洋淀的标志性风物,也为端村学校的老师和孩子带来了丰富的艺术灵感。
芦苇画艺术工坊,是端村学校颇具特色的美育教育内容。在“青春云游记”大直播中,端村学校的学生用芦苇秆制作出《莲妮》《淀娃》等芦苇画。学生张恩惜一步步为大家讲解芦苇画的制作流程:整料(把芦苇秆整理成一样的长度)、剖分(把芦苇秆剖开)、烫熨(把芦苇秆烫熨平整)、描图(在芦苇片上描画图样)。
2018年,芦苇画艺术工坊开始招生。端村学校美术教师王伟娜说,“那时候我也是刚刚接触,边学边做。”王伟娜利用所有课余时间,约上孩子们用提前预热好的烙印练习10-20分钟。
有一次,一个孩子练习时不小心烫到手,起了大水泡。“我当时特别心疼,孩子还安慰我说:‘老师没事,学这哪有不遇到困难的。’当时说得我热泪盈眶。孩子家长也特别通情达理,家长说,‘老师没事,您教他们都是为他们好。’”
端村学校五年级二班的李冰冰说,自己从前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三年级时,听说了端村学校的芦苇画艺术工坊招生,于是经过层层筛选,加入了芦苇艺术工作坊。慢慢地,李冰冰的作品越做越好,和艺术工坊里面的同学熟悉起来,人变得更开朗了。
“孩子们,下面咱们准备给观众表演一下《武松打虎》。”
美术教师发出指令,4名女生沉稳、利索地在一块白色幕布后迅速搭建起皮影戏场景,观众落座,一场《武松打虎》皮影戏伴随着锣鼓声开场了。
2021年,大王学校在课后服务过程中,成立了丰富多彩的社团,两个美术教师和校长一起商量,想把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演到学校,给孩子们也开开眼界。
“平常孩子们对于美术的认识,就是画画、做手工等,但当时我们想找不一样的形式,正好皮影戏是以声、光、影来传播的,能让孩子们更直观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大王学校的美术教师李东浩说。
在“青春云游记”视频连线时,八年级二班学生张韵涵和王宇萌简单演绎了《武松打虎》。配合急促的鼓点,两个女孩手中的武松勇猛搏击与自己体型相差悬殊的老虎,台上搏斗激烈,台下一片欢笑。
美术教师冯艳丽说,所有道具都由孩子们亲手制作,他们还会对道具的品质精益求精,甚至改出好几版道具。如今,皮影社团已经出演了《三个和尚》《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3个剧目。
冯艳丽说,对于皮影戏开始感觉有些陌生,但这是一个能帮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极好形式,老师们决定克服难题,和孩子们一起创新,摸索着开展社团活动。
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和志愿者们协助开展的乡村儿童艺术教育,致力于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这也是“青春云游记”大直播的重要主题之一。
大直播中,一个来自大王学校皮影社团的学生感叹:“自从加入了皮影社团,我才懂得皮影不仅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背后还要付出许多努力。我们把一些现代元素加了进去,深受大家喜爱,让我懂得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继承中才能得到发展。”
而在端村学校,芦苇画正“从平面走向立体”。王伟娜向记者展示了许多作品:孩子们自己设计的立体芦苇小壁挂配手编中国结,芦苇做成的小螃蟹、小鱼、小翠鸟等。
王伟娜坦言,农村孩子接触美育的机会和城市相比较为单一。“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我身边的美育做好,带动孩子身体力行。”有个练习芦苇画的孩子对王伟娜说,长大以后要“办一个工具厂,造福社会”,让她深受感动。
参与中国青年报社“青春云游记”大直播,这些白洋淀边的孩子们和老师都表示特别开心,并深受鼓舞。芦苇画、皮影戏以及更多承载着传统文化与家乡情结的艺术形式,将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颗美的种子,种子生根发芽,渐渐成长为蕴含无限发展可能的艺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