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会同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开展了一项北京中小学生偶像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科学家成为北京中小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大偶像。
这份北京中小学生偶像情况的调查结果无疑释放出非常积极的正向信号。就在几年前,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关于“偶像”的调查结果:近七成中小学生最崇拜的偶像是文体明星,其中仅有2.3%的中小学生把科学家当成偶像。今天,当科学家、医生、教育家成为中小学生的“偶像”,不禁让人欣喜文化素养、德行品格已成为学生们更加注重的特质。
在更加多元的现代社会,我们对“偶像”的定义更加开放、包容。从小处看,中小学生追崇的偶像,往往蕴含着“长大后我要成为你”的美好愿景,进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的“偶像观”,其背后往往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的价值取向。正因如此,中小学生追逐的“偶像”,其身上必须有正能量,很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青少年崇拜偶像,应该是见贤思齐,从他们身上汲取正向的精神力量,并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只图感官层面的快感,沦为经纪公司和娱乐资本背后的“工具人”和“流量韭菜”。当过度娱乐化所引发的互撕谩骂、造谣攻击等饭圈乱象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心智,难免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我们的“希望”和“未来”首先需要正向的偶像观、价值观的引领,以此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从家庭到课堂再到社会,青少年成长的每一步都要把好价值观养成的关卡。多多推崇以科学家、医生等为代表的知识型人才,将镜头更多地对准品德高尚的中国好人、时代楷模,于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青少年,让更多青少年在行动上向他们看齐,努力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