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5月6日,在广州市黄埔区萝岗钟氏大宗祠内,《黄埔区村史》丛书发布。目前,广州市黄埔区17个街镇346条自然村已全部完成村史编修,成为广东省首个实现自然村村史编修全覆盖的区(县)。
《黄埔区村史》丛书发布。李剑锋 摄
《黄埔区村史》丛书共33册500多万字,穿插各种图照1100余幅,以实录形式全面客观地记录了广州市黄埔区各村的历史演变、风俗民情等。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胡巧利表示,《黄埔区村史》丛书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是很好的乡土教材,对规划黄埔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广州市黄埔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南海神庙、玉喦书院、时四陈公祠、黄埔军校……据统计,该区有革命文物35个,不可移动文物45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古树名木5208棵,是广州市列入古树名木保护系统最多的区。
今年2月,广州市黄埔区委召开村史编修部署会,以自然村为单位,全面启动全区村史编修工作。仅用了两个月,该区346条自然村在搜集整理过往村史资料的基础上,挖掘新史料,摸清文化家底,最终将内容编修成册,实现“村村有村史”。
如何保护和传承好祖辈聚居的村庄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在“寻根留史”的过程中,村民成为编修“主人翁”。广州市黄埔区国家档案馆馆长、区地方志办主任李国荣介绍,本次参与黄埔区村史编修共1200余人,其中90%以上为各村村民。
萝岗钟氏大宗祠建筑群。李志伟 摄
萝岗街是黄埔区内首个制定编修方案并交付村史成稿的街道。街道与市地方志办公室、中山大学合作,创新采取“群众口述,专家记录”的全民参与模式进行村史编修。萝岗街道二级调研员边文革说,“村史的供稿人不仅限于年事高、辈分高、学问好的村民,还扩展到每一位有故事、有想法、有经历的村民,不错过任何一条线索。”
在文冲街道,17名平均年龄超80岁的老人主动请缨,驻点社区近1个月参与村史编修。在胡巧利看来,“村史由村民自己编写,这就是一个挖掘历史文化的过程,也是普及历史文化的过程。这样的村史,村民读来油然而生亲切感和自豪感。”
此次村史编修首次系统总结了广州市黄埔区村落资料,也揭开了许多不为世人所知的历史故事。如长洲岛的深井古村有着700多年历史,是我国对外开放、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早的地区之一。专家在追寻“海丝”文化踪迹和探寻深井村水上居民本源方面,发现了新的村落历史文化基础。三个原水上居民上岸定居的片区居民与江浙一带水上居民同源,但具有珠三角“疍民”特色。
《黄埔区村史》丛书纵述历史,横陈百科,全面客观记录黄埔区各村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历程。此外,丛书还着重把各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工作中的亮点作为大事记记录下来,凸显村域特色和时代特色。
广州市黄埔区村史编修成果新闻发布会现场。李剑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