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X名X超市”“原浆啤X”“雪糕XX批发”……最近,网传山东德州多家临街店铺忽然“上新”了一批让人看不懂的招牌。原来,招牌中凡是有“烟”“酒”二字的,都被人遮挡。
视频截图
对此,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回应,当地正在进行文明城市创建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的工作。此前,他们通知了一些商户,要求他们更换不适宜的招牌,但一些商户误解原意,用遮挡物将“烟”“酒”字样进行了遮挡,目前相关商户已将遮挡物取下,下一步将进行更换招牌的工作。
这些“丑且不通顺”的招牌照片一经曝光,很快便引发网友吐槽。人们之所以认为这一规定有些“迷”,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相关政策要求是否明确,二是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是否匹配。
所谓“不适宜招牌”,本身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到底是颜色、大小、材质不合适,还是禁止出现某些特定词语?如果规定本身模糊不清,执法目标没有清晰告知商户,就很有可能造成执行上的偏差。目前,当地有关部门并未公布通知的具体内容。不过,正如有网友指出的:“一家误解了遮挡招牌,我信。多家都能误解,这是真的吗?”面对公众质疑,有关部门不妨将传说中的通知拿出来晒晒,不能仅凭一句“商户误解了”了事。
关于整治招牌内容的目的,当地给出的理由也值得商榷。在证件齐全的情况下,烟酒售卖本身属于正常的经营活动,也是一些成年人的正常消费需求,本身与城市“文不文明”没有多大关系。
如果烟酒销售是主营业务之一,商家为精准招徕客户,自然有权将“烟”“酒”二字放在自家招牌上,不该被过度干涉。从这个意义上讲,比起招牌上能不能写“烟”“酒”,小微经济体的营商环境如何,是否会被不合理、不科学的政策折腾,才更应该被纳入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如果是为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更合理的措施是督促周边商户张贴“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研究”标志,严格对违法违规售卖行为进行处罚。试图在店铺招牌上做文章,用不出现相关字眼的方式“保护”未成年人,显然有形式主义之嫌。
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靠的不是为他们创造看不到“烟酒”二字的虚假“无菌环境”,而是通过对法律、健康基本知识的科普,引导学生对烟酒危害形成科学、客观的认知,使其形成足够的自制力,不会因好奇、盲从等不成熟的心理进行尝试。
其实,此次德州整治商户招牌的行动并非个例。2020年,广西玉林市就出现了执法人员要求商户将招牌中的“烟”字遮挡的现象。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以“维护市容”“宣传城市文化”等名义,要求街道商铺制作统一的招牌,不少还被吐槽“丑的整整齐齐”。面对这些要求,不管是商家自掏腰包,还是动用公共支出,都可能会耗时耗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疫情期间,这些小商铺本来就要面临不少经营压力,不用盲目的政策折腾他们,应该成为城市治理者的自觉。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思路,是加强公共决策的程序性要求,不能只靠“拍脑袋”。对于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议题,还需加强决策的专业性和公众参与度。就店铺招牌问题来说,只要多听听商户的意见,就能及时发现问题,了解他们的现实困难,防止制定出一些不合理、不切实际的要求。如此,类似满街“补丁式”招牌的怪诞景象,也就可以避免了。
撰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