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
报载,为做好疫情防控时的孕产妇医疗保障工作,广州市医疗机构纷纷推出暖心举措。如省二医、祈福医院等设立孕产妇收治专用隔离区、开通绿色通道,有的还开设“封控区孕妇咨询群”,专家和产科医生化身“客服”,提供24小时的微信咨询诊疗服务。越秀区还为管控区开通健康生命热线,医护人员随时随地为患者答疑解难,进行线上诊疗、送药上门,为患者提供转院就医等服务。
控疫期间,广州市医疗机构推出的这些举措,不仅暖心,也是给孕产妇和患者开通了攸关生死的“生命通道”。为了控制疫情,有的街道、社区被划为封控区或管控区,人们出行受限;医院也要采取管控隔离措施等,患者无法及时就医。但新的生命要出生,老弱病患仍要求医问药,这些现实需求必须解决,否则,就可能误大事,造成严重后果。
医院为孕产妇设立专用隔离区,既满足了防疫管控之需,也保障了特殊病患的就医权利,让其吃上“定心丸”。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为管控区设立“专家医生咨询群”和24小时热线,更是急群众之所急,为患者提供不间断的贴身服务。这些做法,固然体现了医疗机构的担当和服务意识,其实也涉及当下许多行业都面临的现实课题,这就是防疫中,如何兼顾控疫与满足群众需要的问题。
毋庸讳言,有的地方在防疫时采取简单生硬一刀切的做法,说到管控便是一封了之,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或变故等,没有预案预警,遇到群众有急事相求,往往应对失据。类似现象,不仅令群众利益受损,也让部分人对疫控措施产生抵触,甚至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自疫情以来,我国坚持“动态清零”的原则,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抗疫效果。而要保证“动态清零”,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群防群控,凝聚社会共识,万众一心、共同抗疫。群众越是理解支持,政府的各项工作越要做得细,不仅要供应好“菜篮子”“米袋子”,人们的求医、消费及日常所需等,也要尽可能满足,或提供方便。
治病救人,原是医疗机构的本分,迎接新生命诞生,更是丝毫不可耽搁之事。如何确保控疫期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固涉专业的隔离阻断等防疫措施,但更体现着政府和医疗部门如何服务民众的问题。广州市医疗机构在控疫期间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为孕产妇和老弱病患提供绿色通道,类似做法值得点赞,更值得许多行业借鉴和学习。
控疫是社会化的系统大工程,当防疫步入常态化后,事关民生的各行各行都面临着一边控疫,一边要保证民众所需的问题。为此,就需发挥各自的行业特点和优势,在确保防疫前提下,做好创造性的流程变革,提高服务技能,从而保证社会大机器的正常运转。
(作者是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