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青年教师们(中为孔维奇)。 受访者供图
“刺绣是我人生中最美的情结,用绷布、绣架、银针、花线,绣制出一幅幅象征美好祝福的作品。一想起刺绣,我脑海里就会有绣女在窗边认真绣花的情景,内心就有无限的欢喜。”
孔维奇过去十多年的光阴都与“非遗”刺绣相连。
2008年,孔维奇考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上海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后在学校工艺美术研究中心非遗刺绣大师班学习。如今,她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名年轻教师。
14年过去,身份从学生转变为青年教师,孔维奇深刻地感受到,非遗刺绣不仅具有手工的温度,更在当下传递着“手工与多媒介融合”的个性表达。“刺绣凝聚着制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故事,更绣出每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印记”。
在中国青年报社“温暖一平方”伙伴上海工艺美院,还有很多像孔维奇一样拥有“非遗青春”的年轻人。作为青年守护者和传承人,他们为古老的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饱含情感的刺绣,温暖了自己和他人
2008年8月,孔维奇进入上海工艺美院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学习。
在3年的求学时光中,孔维奇学习了中外工艺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装饰图案、雕塑、中国画、篆刻等专业课程,并实践学习了玉雕、泥塑、琉璃、陶瓷、草编等工艺的制作流程。
在老师们的辅导下,孔维奇创作的毕业作品琉璃《凤凰》,入选首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在上海工艺美院3年的学习,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道神奇的大门。我学习了各种工艺的知识,也观赏了那些手艺人巧手慧心的作品。正是在不断学习、实践和尝试中,才发现这个专业的美好”。
结束3年基础学习后,孔维奇在毕业之际作出了一个重要选择:专攻刺绣专业。
“刚毕业时,学院建立了大师班,我看到有刺绣专业,被画册里陈水琴大师绣的作品《凝视》深深吸引,作品中那只猫咪蓝绿色水汪汪的眼睛。那么灵动传神!于是我就报了刺绣专业。”
从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后,孔维奇正式开启刺绣求学之路,师从杭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水琴。
作为全国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品种最多的高校,以及上海唯一一所以工艺美术和非遗传承发展为专业特色的高校,上海工艺美院鼓励年轻学子在工艺美术和非遗技艺领域进行深造。
孔维奇回忆,2012年初次见到陈水琴老师时,她正在刺绣工作室给学生们示范刺绣,“看上去安静而美丽”。“2012年,她已经从事刺绣五十多年了。我看到那些比发丝还细的丝线,被她很轻松地穿进绣花针里,不由心生敬佩。她绣出来的线条,整齐流畅,针脚干净,丝线亮洁。而且你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丝线不同的光泽质感,精美而生动。”
孔维奇说,当时陈水琴老师给大家带来三个自己绣制的小样。“一幅是绛红色的花树图案,由别针和包梗绣针法绣出;一幅是木梳套针法绣出的一朵粉色牡丹花;还有一幅是打籽绣、齐针、木梳套针法绣出的《喜上眉梢》。”
孔维奇和其他同学对老师创作的精美绣品爱不释手。“陈老师和我们说,好的绣品要具备‘精、细、雅、洁’的特点。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开始学刺绣。”
从学习刺绣的第一天起,孔维奇从内心就深深感受到:学习刺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正如陈水琴老师所说,学习刺绣,能让人静下心来,“把心绣上”。“那一针一线绣出来的作品,因为带着自己的情感,所以能让遇见它的人备感温暖。”
从学生到教师,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做工精巧、意境隽永的刺绣作品,近年来成为影视剧的“宠儿”,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然而,习得刺绣手艺,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高强度的练习。
孔维奇告诉记者,她刚进行“木梳套的小牡丹图案针法练习”时,就遇到过挫折。
“虽然画面看起来都是粉色的花,但每一朵、每一瓣都不同。我开始学绣的时候,看到有的花瓣外边缘是深色的,想到老师说要‘从浅入深’绣,于是就从花芯往外绣,结果方向绣反了,当时总是处理不好虚实关系。”
老师告诉孔维奇,绣花瓣,要从边缘开始往里绣,花瓣的色泽才会显得生动自然。“老师让我把绣错的花瓣拆掉。当剪刀剪入花瓣的那一刻,我的心都在痛,绣了那么久的花瓣还要拆掉重绣,有些心疼。不过我终于学会如何灵活运用针法,绣出最佳效果的花瓣。”
在孔维奇看来,刺绣是一门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艺术。
她举例,有一年绣制陈洪绶所画的《桃花白头图》,画中白头翁静静卧在枝头,身体似一个毛球,这就需要她把白头翁的身体结构和头部结构分析清楚,丝缕扭转自然,而且要绣出鸟腹部羽毛的轻盈蓬松质感。
“我当时用的线是三丝,而且是双面绣,不敢大意。我贴着勾好的白描底稿边缘,小心翼翼地绣,结果针脚之间太‘紧’,羽毛绣得像叶子。”当孔维奇一筹莫展之际,陈水琴老师用一丝的线绣出鸟腹部,使得鸟腹瞬间立体起来;而鸟眼在老师修改后也变得明亮起来。
“我惊叹陈老师灵巧的手,更佩服她对刺绣的热爱与痴迷。她工作很忙,还坚持每天刺绣,精益求精,这是我一生要学习的。”
2017年,孔维奇带着作品《竹石葵花鸟》参展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手工艺大赛并获得了“上海市百名手工艺达人”的称号。2019年,她携带作品《四月天》参加中国工艺博览会,并获得2019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神工杯”创意设计制作大赛银奖。
孔维奇的双面绣《马蹄莲》作品被收藏在上海工艺美院的展厅里——历届师生创作的优秀作品,都会被学校收藏在这个温暖的空间。
如今,孔维奇已成长为上海工艺美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她感慨,青年非遗传承人不但肩负传统技艺的传承,同时有责任和义务让古老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希望我们能不负使命,创作出与时俱进的刺绣艺术作品,并协助学校为社会培养一代代刺绣基本功扎实、审美品位高的创新型刺绣爱好者。”孔维奇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