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2021年即将接近尾声。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天眼查数据研究院近日发布《时代微光 大国气象》2021年度产业洞察报告显示,回望2021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中国发展再添力量,区域协同共谋新发展,“十四五”开局之年各行各业稳中求进。
国计民生产业稳字当头又开新局
2021年,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入实施,乡村电商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种植业、冷链物流业等产业转型,农村经济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报告显示,在我国超389万家农业相关企业中,今年新增53.6万家,同比增长16.2%,新增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云南、黑龙江等地;农村电商迎来爆发,新增乡村电商相关企业124万余家,福建省新增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占比22.6%。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的打好种业翻身仗目标下,今年我国新增现代种业相关企业60余家,科技服务相关占比26%,种业科技创新发展活力已被激活。
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正在飞速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成为2021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彰显了社会和企业对于目标实现倾注的强烈意愿,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得到持续探索。
报告显示,2021年新增光伏相关企业8.9万余家,同比增长71.4%;风电相关企业新增1万余家,新增企业超3成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两大领域,山东新增数量都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新增储能相关企业超3600家,湖南省新增数量最多。
前不久,医保谈判“灵魂砍价”登上热搜,在全民关注国民健康的同时,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逐步走向成熟。报告显示,我国今年新增智慧医疗相关企业9.5万余家,布局专利数千件;医疗机器人相关企业增量同比增长45%。
此外,作为中国航天大年,今年我国商业航天行业也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市场需求驱动下,初具规模。报告显示,我国今年新增航天相关企业近1200家,将有更多航天技术进行民用,截至2021年11月,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共获得融资50余次,总额超百亿元,北京已成为商业航天资本核心集聚地,长春、西安、天津位居第二梯队。
“美好生活”的追求持续激活消费市场
2021年,尽管疫情反复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减退,尤其是成为消费主力的年轻一代,更加渴望精致、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
报告显示,我国今年新增小家电相关企业超19万家,逆势增长成为家电领域新的主要增长点;“懒人经济”为扫地机器人行业兴起加满了“buff”,我国已连续3年新增超100家扫地机器人相关企业。有意思的是,市面上先进的“自动打包换袋”智能垃圾桶销量暴增,该领域历年共布局专利1800多件,垃圾分类和自动打包分类技术最受欢迎。
90后、95后引领新消费新时尚,这一年,国风、汉服、电竞、国漫频频出圈,并衍生出多元化产业链。素有“北上广曹”之称的曹县,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河南春晚的《唐宫盛宴》、三星堆黄金面具等不断引起年轻人关注,传统IP创新成为了国潮澎湃的“流量密码”。
国潮消费正重塑市场格局,与此同时,国漫出海、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消费理念有机融合,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报告显示,我国今年新增50余万家动漫相关企业,创历史新高;一批国漫迅速打入欧美日韩等地区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并向生产生活和公共治理领域广泛渗透,中小企业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报告显示,我国今年新增8.6万余家云计算相关企业,企业上“云”成为大势所趋;截至2021年11月,我国企业服务领域共获得融资1700余次,其中,协同办公类企业迅猛发展,自2020年起,相关企业已获融资超330亿元。
区域协同发展,融合创新亮点足
2020年以来,多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成为了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新发展格局正在不断盘活。
报告显示,京津冀地区企业融资能力较强,平均单笔融资额居全国第一,截至2021年11月,共获得融资2000余起,融资总额达3900多亿元,是内陆最强区域经济带。围绕新基建、产业体系和城市群,长三角以科技创新为特色,推动了城市间产学研资源整合,促进了区域产业集群网络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市场化特质,有望成为中国新一轮全面开放的领头羊。以重庆和成都引领的双城经济圈,也正担起“第四极”使命,并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塑造支点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指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正成为创新生态孵化集群,截至目前,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近2.9万家。新成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锚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区域产业赛道分布。图表均由天眼查数据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