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南极科考站背后有群“武汉大厨”

发稿时间:2021-12-17 16:35:00 来源:武汉晚报 中国青年网

  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书记、中国烹饪大师王辉亚(左)在南极长城站。

  张科伟在长城站。

  张科伟与雪龙号合影。

  南极科考站的无土栽培收获。

  南极无土栽培豌豆尖。

  南乳肉、清蒸鱼、酸辣卷心菜、清炒花菜、虾仁玉米粒蛋炒饭……12月15日,正开往中山站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上,船员们迎来了当天的晚餐。这些菜肴,出自武汉商学院毕业生张科伟之手。

  张科伟是武汉商学院的第15位“极地厨师”,也是学校第一位常驻南极的正式员工。自2009年,该校连续11年派出8位老师和7位学生,接力往返南极,为当地科考人员提供餐饮服务。

  “95后”成南极常驻厨师

  2020年,张科伟在毕业后选择成为南极站上的一位常驻厨师。如今,张科伟常驻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负责100多人的日常饮食。

  2019年12月,21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前往南极的机会。出发之前,三次前往南极的教师戴涛吩咐精通红案的他,一定好好打磨白案,“在南极,吃饭是一件大事,红案白案都要做到最好。”为此,张科伟特地向擅长白案的老师们讨教经验,并在休息时间看书钻研。现在,千层饼、包子、肉夹馍等面食已成为他的拿手菜。

  在南极,“吃是一件大事”

  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书记、中国烹饪大师王辉亚是该校首批前往南极的5人之一。

  2009年,他和另外四名通过科考站面向全国招聘厨师考核的师生参加了第26次南极科考,分别前往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担任大厨。

  在南极,食材大多靠“雪龙号”运来,基本上是一年一次。主要以冰冻的鸡鸭鱼牛羊等肉类为主,也会包括大白菜、包菜、洋葱、土豆等耐储存的蔬菜,苹果、梨子等耐放的水果。

  王辉亚深耕烹饪专业数十年,具有丰富的烹饪教学和实践经验。到达南极后,他第一件事便是到厨房和仓库清点食材和工具。“我们的优势在于,白案红案都可以上,既能做小灶,也能做大锅。”

  有队员想吃京酱肉丝,王辉亚把肉炒好后,开始制作面皮。“京酱肉丝最难的是做用来包肉的纸面饼。把皮一擀,一蒸一拉,纸面饼就出来了。”有队员提出想吃豆腐,他按照厨房不锈钢水台的大小,自制了一套做豆腐的框子,与水槽连接形成了一套制作豆腐的“流水线”。他和学生在南极做的鲜嫩豆腐,大受欢迎,这套制作豆腐的装备也在南极站流传了下来。

  擅长做中式面点的武汉商学院副教授、中国烹饪大师方元法曾于2013年前往南极。那段时间,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在一个半小时里做出一百多人吃的面食。“如果科考员想吃手擀面,我前一天晚上就用小火把排骨汤煨着,煨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就能吃到手擀排骨面。”

  说起在南极最受欢迎的菜,方元法笑称“是老干妈”。“在寒冷的地方,人的口味会变重,我们在做菜时也会多给点盐。如果做了老干妈炒大白菜,那基本一端上来盘子就空了。”

  “过生日时做生日蛋糕,逢年过节一起包饺子……在南极做科考是非常辛苦的,我们想用美食给队员们一点温暖和愉悦,让科考队员们在寒冷的南极也有家的感觉。”

  科考站环境越变越好,

  还能吃上新鲜蔬果

  戴涛是武汉商学院在南极站待得最久的老师,亲眼见证了考察站的变化:中山站、长城站最早修建的房子,后被开辟为博物馆,里面放着以前科考队员的照片等物件。“这些物件,就是我们中国人在南极科考路的见证者。”戴涛感受最大变化是网络越来越好。“第一次去时,通话要使用座机,后来用手机看个电影完全没有问题。”

  学生张科伟与师傅们去南极的时间相隔10年。他去的时候,已经和师傅们最初去的南极站已大不相同——当初,老师们住在集装箱制成的“生活栋”里,有些场所没有供暖;餐厅和寝室隔得很近;厨房的设施和设备不是特别齐全。现在,生活栋和餐厅分区,室内恒温24摄氏度,厨房设备烤箱、电饼铛、电磁灶等一应俱全。

  教师方元法在去南极时,科考站的蔬菜全靠供给船运来。因时间周期长,菜早已不新鲜。在大厨们的建议下,科考站开始尝试建无土培植蔬菜基地。他记得,大约是在2014年1月,站里刚开始种水培蔬菜时,种下了生菜和白菜,长了大半个月才长出来一小茬。到了2月初过年期间,他把“矮得可怜”的菜摘了下来,给队员们改善伙食。“不能炒,总共就长了一小盆,一炒就更少了。所以我用凉拌,每个人分几棵,解解馋。”

  如今,到张科伟去南极时,站里的无土培植蔬菜基地已非常成熟,能吃上新鲜的芹菜、小白菜、青椒、西红柿、黄瓜等多种蔬菜了。

  武汉美食被端上南极餐桌

  热干面、糯米鸡、鸡冠饺……武汉美食,因为他们出现在南极的餐桌上。

  王辉亚在去南极前,专门准备了“楚菜”原料,用来做米酒的酒曲、做粉蒸肉的米粉等。有一次,送来的物资里有武昌鱼,这正是王辉亚的强项。但运过去的鱼是冷冻的,没办法打鱼鳞。他把鱼的内脏处理干净,用温水一泡,再放到锅上蒸,蒸熟了放油锅里一炸,做了一道酥鳞武昌鱼,“非常受欢迎”。

  方元法在学校时曾做过一项课题研究。湖北羊楼洞产的青砖茶里,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适宜人体吸收。这种茶远销俄罗斯、蒙古等气候寒冷的地方,非常受当地人欢迎。在去南极前,他打包了一大箱青砖茶,在做点心、炖肉炖汤时加一点茶叶进去,既有茶的清香,又能助消化。

  “在南极做菜,不光要好吃,还要根据当地的生存环境带给人体的变化,进行荤素搭配,为科考队员提供所需的营养。我们平时做的课题研究,刚好能派上用场。”方元法说。

  2017年,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获评“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学校还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成立了南极科考后勤服务厨师培养基地,设计极地营养食谱、建立菜品生产标准。

  2018年,武汉商学院发布五大系列的“南极定制菜品”:预调理鱼产品、笼蒸茶汁豆腐圆、可冻藏湖北传统鱼元、藕饼、多肽糕点……这些定制菜品已被送往南极进行尝试。

  记者陈晓彤 谭芳 通讯员陈婉蓉

责任编辑:hz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