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抑制“控制系父母”的焦虑,才能从根本上为孩子减负

发稿时间:2021-12-17 09:09:00 来源:文汇报 中国青年网

  ■梅洁

  都说儿女是父母最重要的作品,但是当为人父母者“塑造作品”的愿望不可遏制地变成要让子女成长的一切尽在掌握的“欲望”时,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就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控制系父母”是众多青少年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从根本上抑制“控制系父母”的焦虑,才能从根本上为孩子减负,其中有一点很重要:要让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合理期待。

  一句不经意的玩笑,对幼儿的伤害可能并不小

  在心理咨询中,我经常听到这类家庭中孩子的倾诉:“我的爸爸妈妈总有办法让我觉得,我的人生已经完蛋了”“每次和父母谈话后,总有一种很丢脸的感觉”“我总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让父母失望和伤心”……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的父母丝毫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的“控制”给孩子带来伤害。

  有些话,家长们时常挂在嘴边,有时可能只是一句玩笑或不经意的小小抱怨,但在年幼的孩子眼中,却并非如此。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家长这些不经意的话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愧疚感,而这种失落和羞愧常常引发孩子的内心焦虑和紧张,或者造成他们的“讨好型人格”。在年幼时,孩子会因为愧疚而加倍努力,而这往往也使父母更愿意通过这样的语言操控孩子的行为。当孩子逐渐成长,这种“操控”往往会造成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拒绝和逃避承担责任,在学习阶段则常常表现为厌学。

  一个从小被父母嘲笑没有自立能力的人,可能永远无法走出依赖的羁绊;一个被父母认定为“半途而废”的人,可能每一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用曾经的经历让自己退缩;一个从小被认定为“五音不全”的人,即使内心再向往,可能都没有引亢高歌的勇气。

  在“爱的枷锁”下,亲情容易变成悲情

  父母的控制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分为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行为控制是指父母使用监视、体罚等管理孩子行为的教养方式,其目的是管理孩子的具体行为,而心理控制是以控制孩子的情绪感受和内心世界为目的采取的手段。

  近年来,有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父母实施的心理控制不仅可以控制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可以控制孩子的外在行为。

  当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压力式的、控制式的,给孩子带来压力性和控制性的体验时,此时的行为控制也就是心理控制。如以引发子女的愧疚感、焦虑感为特征,迫使子女绝对服从安排,或者有选择地给予子女爱和尊重,限制子女表达观点想法和感受,对子女的认可完全取决于其达成父母期望的程度。这种操控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行为,限制和违背了孩子对安全、归属和自主性的基本需要,破坏了个性独立与亲子依恋之间的平衡,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认同感发展严重受限,常常导致青少年儿童适应困难,以及低自尊、焦虑、抑郁,甚至攻击、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出现。

  所谓“控制系父母”,特指父母对子女的操控性的、侵入性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在和子女的亲子关系中常常采取的隐蔽策略,如引发子女的愧疚感、焦虑感为特征。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分追求完美,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严格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标准,不允许有任何的错误,也不允许有任何的辩解和说明,他们常常忽略孩子的情感,限制孩子的思想表达。

  此外,很多家长抱着“一切为了孩子”的观念,对孩子过度关注,将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身上,令孩子格外焦虑,引发孩子的“情感窒息”。在“爱的枷锁”下,有些原本成绩优秀、性格直爽的孩子反倒患上了抑郁症。这些自以为是的过分关注,往往会使亲情变成悲情,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孩子有时抗拒的并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控制、给予孩子的不恰当期待,常常会引发孩子的压力、焦虑和厌学心理。时下,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家长该如何形成对孩子合理的期待?

  首先,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当下的能力,明白哪些目标是通过孩子的努力可以达成的。家长的目标要和孩子自己的理想有契合之处,而不是让孩子放弃自我,全部接受父母的全部想法。此外,要避免不同家长给予孩子互相矛盾的期待。

  事实上,孩子想到家长的期待,是会有紧迫感的。做成了,会让孩子觉得被父母认可,如果做不成,也不应该让孩子认为父母会因此不爱自己。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让他们能够从身边可及的一个小目标开始,逐步去实现期待。

  要将家长给孩子的期待,变成一句鼓励孩子成长的良药,而非使孩子止步不前的障碍。著名心理治疗师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指出:“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人们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以接受人格中的所有方面。要知道,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往往是父母让孩子接受“只有你做到什么,或者按照我的要求做了,我才会接纳你,肯定你和喜欢你”,这会让孩子摒弃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愿望,而只接受被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否认自己的错误和弱点,最终可能无法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

  “双减”背景下,家长更要客观认识孩子的发展差异,和孩子一起科学分析孩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要客观看待孩子的优缺点,关注和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真诚地赞赏;对孩子的付出和努力适时地鼓励;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和能力制定适当的培养规划,切勿拔苗助长;要学会读懂孩子的心理需要,不将自己的心理需要强加到孩子身上。

  要知道,有时孩子抗拒的并不是我们教育的内容,而是给予他的教育方式。所以,智慧家长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效沟通。比如,在青春期,沟通交流一定要学会面对青春期孩子成熟感与不成熟之间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开放性与闭锁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矛盾交替。

  所以,家长在交流中要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倾听,少一些唠叨;多一些选择,少一些指令;给孩子多一份自主感,少一份控制感;多一些“我认为、我希望”的表达,少一些“你应该、你必须”的命令性的传达。

  (作者为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副理事长、黄浦区教育学院副院长)

原标题:抑制“控制系父母”的焦虑,才能从根本上为孩子减负
责任编辑:hz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