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曾经,许多人将一些平台上的评分,视为衡量一部影视作品好坏最“硬”的指标,但现在这个指标却越来越“水”。近日,两部热播剧接连出现“超前点评”。在影视剧还没播出的时候,大量短评已经集中涌入,且评分呈现一星、五星两极分化。
先看影视作品,然后到网络平台上进行打分和点评,并看看其他人的观点,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一种习惯,并让一些寂寂无名的影视作品,凭借口碑逐渐发酵,最终成为网红作品。然而,现在一些影视剧尚未播映,相关平台上的口碑之争就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如此荒诞现象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控评”这条灰色产业链。
“打扰一下,请问兼职有兴趣吗?”“高收入无压力,当日结算。”……现在登录一些影视剧点评网站和平台,常常会收到类似这样的招揽兼职广告邮件。一条点评一元甚至几角钱的报酬,就能吸引大量“水军”,并在规定时间内“鱼贯而入”。有时,因为一些影视作品更改了播出时间,便会导致“超前点评”。由于可以收获流量,相关平台往往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控评”讲究的不仅是人海战术,还得速度快、节奏猛、行动统一。“超前点评”看似是“水军”的一种失误,背后折射的却是目前“控评”之风愈演愈烈之怪象。通过评分玩弄观众于股掌之间,将导致一些影视剧出品方不再关注作品的质量,而将心思都花在刷分、“控评”这些旁门左道上。而一些好的作品反倒因为没有流量造假,或是遭到“水军”恶评,声誉与票房都受到不良影响。
要杜绝“超前点评”的怪象,关键就要严打“控评”之歪风。最高人民法院曾对“网络水军”作出过司法解释: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者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平台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虽然一些“水军”随着平台的反作弊机制升级而不断“进化”,但“刷分”依然是他们最根本的目的。对于平台来说,应该通过设置科学的筛查机制、防御机制、举报机制,封堵潜在的漏洞,建立起更客观公正的评分体系,助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