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部队23年,退役老兵龙福刚一直在做一件事: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
他是如今南方电网公司贵州兴义供电局输电所五班班长,是电网一级技能专家,局里出了名的“大拿”。他拥有17项国家专利,为国家减少电量损失2.3亿度。用他的徒弟、南方电网公司贵州兴义普安供电局江西坡供电所副所长周志波的话说,“他是个耀眼的人”。
“荣誉的背后是他过人的精湛技艺,跟着他好像有学不完的东西。”周志波说。在他看来,师傅龙福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源于他身上抹不去的军人作风,“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周志波清楚地记得自己入职供电局的第二年夏季,龙福刚带他和几名年轻同事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云桂黔三省输电线路专业技能竞赛。比赛场地在广西百色,提前一个月,龙福刚就带着周志波几个人开展起了赛前集训。
往常,实操训练大多在上午凉爽时进行,中午气温很高就午休。但那段时间,龙福刚要求参赛小队上午在室内复习理论知识,午饭过后再带到室外,顶着烈日练习实操。
每次训练过后,周志波和队友们的衣服总会被汗水浸透。他们不理解,曾一起偷偷地埋怨,“师傅这不是折磨我们吗”。
直到比赛开始,周志波才理解了龙福刚的良苦用心。夏季的百色室外温度接近40摄氏度,高温酷暑中,其他参赛队很多队员体力不支,周志波小队却对此习以为常。他们迅速开展作业,有条不紊地进行,最终顺利完成比赛,周志波还在一项个人比赛中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绩。
“干工作就像备战打仗,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这是龙福刚常说的一句话,在这位老兵看来,电力维护与在部队训练没什么两样,“都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实了,把本事练到家。”
然而在23年前,刚刚离开部队的龙福刚对电力领域一窍不通,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步兵出身的龙福刚突然要与电路、导线打交道,让他一度“心里发慌”。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龙福刚能够接触到的电力理论书籍不多,为了尽快熟悉专业,他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每次跟着师傅外出巡线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随手记下来,等到空闲时再去一一请教。
爬铁塔也曾是龙福刚的一个坎儿。常见的电线铁塔高30米,检修时必须徒手爬上去,在高空进行作业。龙福刚记得第一次巡线时,师傅让他“感受一下”,这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足足爬了近半个小时,到达最高处时腿脚发软,紧紧抱着铁塔一动不敢动。
恐高的经历让龙福刚觉得丢脸,“一个军人怎么能害怕呢”。随后他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每天休息时拉上同事或老师傅,找单位附近的铁塔练习攀登。脚架的棱角卡在软底工作鞋上,很快就将脚掌硌得生疼,龙福刚却咬牙忍着不肯下来。后来,一座高压电线铁塔,龙福刚只要几分钟就能爬到顶。
如今,“登高爬低”对龙福刚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在他带头负责的1467公里输电线路区域内,4984基杆塔的地形地貌他都了然于胸。
几乎每个月,龙福刚都要带队巡检一次重要线路,一去就是一整天。巡线路程最长的一次,他从早上7点走到晚上8点,兜里装满干粮,因为“进了山就出不来了,一直要巡完为止”。
山中丛林茂密,柴刀是巡线的必备物品,以便在密林间砍出一条路。大多数时候,龙福刚会走在最前面,一边带头开路,一边提醒身后的队友注意安全。
毒蛇和马蜂是这条路上最大的威胁。龙福刚的一名同事曾在巡线途中被马蜂蜇咬,伤势很重住了院,他的师傅也被毒蛇咬过,好在毒性不深,“捡回一条命”。
最危险的一次,龙福刚在铁塔下遇见了一条眼镜王蛇。蛇身足有碗口粗。龙福刚与它对峙了七八分钟,终于将毒蛇“磨”回了洞中,随后龙福刚硬着头皮爬上铁塔检修。
从那以后,龙福刚要求所有巡线人员必须携带绷带、创口贴等急救药品,登山拐杖也要带上,“为了打蛇,至少遇到危险能自保”。
“巡线安全是大事,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每次出发前,龙福刚都要提前一天检查装备,并在当晚一一给班组打电话,提醒早点休息储存体力。遇到谁家里有难事,或心情不佳,龙福刚都要将其“劝返”,“带着情绪出任务,精力不集中,很容易出差错,不如不去”。
23年间,龙福刚带领班员开展了500余次高压输电线路带电检修,巡维路程超过30万公里,连续8400余天带电作业零差错、零事故。
工作久了,龙福刚便开始思考,如何能让作业更快更安全,“效率高一点”。他试着自己琢磨改进装备,设计工作涉及力学、材料学,龙福刚不懂,就找来教材从头学起。
防滑防脱脚扣是龙福刚的众多发明之一,它的诞生源于周志波遇到的一次“小事故”。一次实操训练中,周志波在登杆时脚扣突然脱落,整个人不得已悬挂在半空,直到脚扣被重新吊上去才能继续攀爬。
下来后,周志波和同事聊天随口说道,“脚扣设计得太不合理了,如果能固定在脚上就好了”。这本是句无心的抱怨,龙福刚却记在了心里。回家后,他自己设计了好几版防脱脚扣,还跑到附近的鞋匠铺里找补鞋师傅,请他们帮忙改进设计,接连找了七八趟。
寻找制作防滑防脱脚扣的材料时,龙福刚打听到福建莆田的制鞋厂多,便专程利用假期时间,自费赶到莆田走访各大鞋厂。后来,由他改进设计的防滑防脱脚扣在全贵州得到推广,甚至推广到了云南。一位云南的同行在更换装备后,还单独给他拍了张照片发来,称赞“东西太好用了,再也不怕爬杆掉脚扣有危险了”。
承力座、多功能折叠检修梯、带电作业TYK卡具……利用休息时间,龙福刚改进发明了一系列检修装备,获得17项国家专利,还因此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但龙福刚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荣誉,“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确保巡线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这位老兵常常觉得,今天的工作依然像“打仗”。“和一群朝夕相处的战友共同奋战,为任务来临的那一天时刻准备着。”龙福刚解释说,“我们工作得越熟练,检修时间越短、质量越高,老百姓用电就越放心,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龙福刚忘不了,2008年他经历的那场“硬仗”。那年冬天南方遭遇特大雨雪冰冻灾害,龙福刚在过年前几天接到上级通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受灾严重,一截输电线路损坏,必须立刻抢修恢复供电。
接到通知当天,龙福刚就收拾好了行李。第二天,他带领支援小队抵达现场,看到被雪压断的导线挂在树枝上,电杆横七竖八倒了一地。
上山的路都已结了冰,只能徒步走,一趟就要两三个小时。在平时,这样的检修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指挥部却要求龙福刚小队5天完成。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龙福刚完全蒙了,“这么难,这仗怎么打”。但想到已经停电20多天的当地受灾群众殷切期盼的眼神,龙福刚知道,“再难这仗也必须打,克服万难也要打胜仗!”
那几天,龙福刚每天只睡3个小时,凌晨4点起来做准备,天不亮就带着队员上山。5公里的检修线路,他在山间来回奔波指挥,一跑就是一天,直到深夜11点下山。随后,他催促其他队员抓紧休息,自己则总结每天的工作,再根据进度安排第二天的内容。
“真的就像打仗一样,今天进攻到哪一步,明天怎么调整,都要考虑。至于自己累不累根本顾不上去想。”龙福刚说。他记得那时,每天早上出发时靴子是干的,晚上回来后浸了水,都能“倒出一壶”。他们只吃速食食品,因为“在山上没空煮饭”,抢修时渴了,便随手抓一把雪吃。
支援小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抢修工作中。断了的导线挂在树梢上,他们要先砍断树枝。有的导线冻上了,龙福刚就带人将冰一点点砸开,再重新接线。“就像在战场上,我们冲进冰天雪地里,就是为了把受困的老百姓解救出来。”
4天连续作战后,龙福刚带领的抢修队提前完成了任务。最后一天下午,队伍回撤下山,平时2个小时的山路龙福刚足足走了4个小时,“整个人突然垮下来,才第一次觉出疲惫”。
他拄着登山拐杖慢慢地走,“心里是满足而踏实的。”龙福刚至今清晰地记得那种感觉,“像打了一场胜仗。”
“打了胜仗”的龙福刚最终没能看到当地村子重新通电的样子,他们于当晚连夜离开,“但黑漆漆的夜色和来时感觉不一样了”。第二天是除夕,他接到了指挥部的电话,得知所有损坏线路全部修通,当地已重新通电,龙福刚激动得热泪盈眶。
“那是我工作至今最有成就感的一刻。”时隔13年,龙福刚回忆起来依旧感慨万千,“我没有辜负老百姓的期盼,我让他们过了一个亮亮堂堂的春节。”
龙福刚如今依然会常常梦到在部队的那段日子。尽管已离开军营多年,但他知道,“有些印记是烙进骨子里的。”
“从军装到工装,只是穿着不同,其他都是一样的。”这位穿着工装的老兵坚定地说,“以前是保家卫国,现在是保电为民。‘战位’在,我就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