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锋
数天前,美国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发布了2021年度词汇“疫苗(vaccine)”。统计显示,“疫苗”在韦氏词典上的查阅次数比2020年增加了601%。
韦氏词典是最权威英语辞书之一,每年11月底至12月初公布年度词汇是其惯例。2020年,其年度词汇是“大流行(pandemic)”,连续两年聚焦同一主题,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也折射了全世界对疫情的持续关切。
韦氏词典在入选理由中写道:“在2021年,‘疫苗’一词的含义已远超过医学范畴。对许多人来说,它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回到疫情之前的生活。但它同时也处于诸多争论的中心,比如个人选择、学校安全、医疗不平等。”透过一年来的相关事件和报道,“疫苗”的确像三棱镜一样,折射出不同国家和群体的立场差异,深化了我们对人类自身及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深化了在前所未有大变局下谋求共识,坚持命运与共、以协同合作实现共赢的认识。
“疫苗”戳破了一些人的盲目乐观。还记得去年8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豪言壮语”吗?“在2020年结束之前,非常迅速地推出疫苗,快速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发生以来,各国科研人员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以较短时间研发出疫苗并投入使用。疫苗的广泛接种,极大推动了社会群体防疫屏障的建立,有力阻止了病毒快速传播。但也恰恰是接种疫苗后,一些国家在防控举措上采取了宽松策略,使得病毒在陆陆续续的传播中演化变异,衍生出新的风险和问题。事实证明,尽管疫苗是人们对付疫情的有力武器,但也不能盲目认为有了疫苗就能彻底解决问题。
“疫苗”成了检验执政宗旨的试金石。人们看到,即便在全球疫情异乎严重的紧急关头,一些自诩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和政客依然乐此不疲地炒作“疫苗政治”。当中国快速研发出疫苗,他们以缺乏科学支撑的“安全性”为由,恐吓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拒绝中国支援;他们口口声声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着想,却口惠而实不至;甚至还有一些地区领导人,把疫苗作为党派政治的舆论牌,替防控低效不力“甩锅”。透过“疫苗政治”,人们真切见识了一些政客的虚伪嘴脸,看到了一些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对人民生命的不负责,在关乎人类共同命运重大问题上的自私自利。
“疫苗”也提醒人类反思自身。随着医学技术变发达,许多重大疾病难题都被逐渐攻破,以致很多人开始像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那样畅想“长生不老”。事实证明,从德尔塔到最近新发现的奥密克戎,在人类与病毒赛跑的同时,病毒也在拼命地往前跑。尽管长远来看,人类终究会战胜疫情,但还远未强大到无所不能、拥有让疫情瞬间消除的能力。在此之前,还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学会放下偏见、学会团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