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直面“德尔塔”毒株,北京昌平如何锁定“旅行、打牌”传播链

发稿时间:2021-11-07 16:5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刘世昕 见习记者王喆

  这个周末,北京飘雪,本轮疫情已近尾声,但在北京疾控人备战的一座小楼里,紧张的气氛还没有淡去。外出执行任务的应急箱整齐地放在门口,保持着随时进入战斗的姿态。

  截至11月6日24时,北京已经连续4天没有新增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也在11月6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北京等地的社区传播已基本得到控制。

  本轮疫情北京共计报告39例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有3条传播链。其中,北京昌平区宏福苑社区的旅游、打牌感染链感染人数最多,流调、采样、消杀的压力也最大。

  10月22日昌平区报告首例感染者后,昌平区快速锁定了宏福苑社区的旅游、打牌感染链,21例感染者基本都与这条感染链相关。在疫情传播早期,精准识别风险点,为这场病毒阻击战最快速度地见到曙光奠定了基础,这背后是一支百人疾控队几乎每天24小时待命的辛苦付出。

周末晚间,疾控人员仍在紧张工作。王喆/摄

  直面德尔塔变异毒株,唯快不破

  对北京市昌平区疾控中心应急办负责人王悦来说,上一场与德尔塔变异毒株较量的战斗才刚刚结束,新一轮的阻击战又开始了。

  在今年7月的疫情中,昌平区也曾报告出现本土确诊病例。两名张家界旅游归来的居民不幸感染,那一次是昌平疾控人员第一次与德尔塔变异毒株交手。德尔塔变异毒株超强的传播性,对疾控人员精准研判风险点提出了新的挑战,包括密接者的判断、时空轨迹重合的认定都是新课题。

  7月疫情一些风险点细节的推演,为这次的疫情防控积累了经验。对待传染性极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唯快不破。当收到阳性病例的报告时,王悦和同事凌晨两三点就赶到出现首发病例的宏福苑小区。3个小分队开始了对感染者轨迹、活动环境、密切接触者的调查。

  昌平区本轮疫情首起报告的病例是一对有内蒙古旅行史的夫妇。这对夫妇还有3名同行者。返京后,尽管已经出现不适症状,但这对夫妇还是邀请了多人到家里打牌、聚餐。

  当疾控人员对这对夫妇进行流调时,迅速锁定了两条关联线,一个是同行的旅伴,一个是牌友。

  王悦说,基于对德尔塔变异株极强传染性的判断,疾控部门一开始就对这对夫妇的这两条关系线上的密切接触者都按病例的等级进行流调、研判。尤其是对一起打牌、聚餐的几个人高度关注。

  包括首发病例夫妇在内,去内蒙古旅行的一共有5人,涉及3个家庭。3个小分队首先对3个家庭进行了细致的流调,14天的轨迹,有可能时空交集的人群都要十分精准地记录。

  由于旅行、打牌链条上的密切接触者轨迹丰富,给流调人员增加了工作量。此前,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曾通报说,回京后邀约打牌的这个旅行团,在京涉及场所多样,人员聚集度高,截至10月25日,判定密切接触者1534人,封控和管控的区域涉及居住地点、商场、银行、早市、医院、4S店等。宏福苑社区后续的病例基本都与这个链条相关。

  王悦说,昌平短时间内经历了两轮疫情,大家工作压力都很大。但后续续发病例都在管控范围,传播链条都很清晰,就没有刚开始那么紧张了。

许颖和小组同事准备外出进行采样(王喆/摄)

  跑赢“德尔塔”,也需要多一分仔细

  由于德尔塔变异毒株较强的传染性,有专家曾提出,需重新划定密接的概念。在本轮疫情中,时空重叠的表述多次出现,这也需要疾控人员在流调中、在现场调查中有更敏锐的判断。

  10月28日,北京市报告昌平区新增的确诊患者中有一例社区工作者。这名工作人员曾经于10月21日为一对内蒙古返京的夫妇上门安装门磁。当时那户人家尚未出现症状,只是因为有内蒙古旅行史,主动向社区报告。这位工作人员佩戴了N95口罩,但没有戴一次性手套,在工作中与返京人员有近距离接触。

  这对夫妇10月25日确诊,同楼的住户也有一人于同日确诊。3天后,这名社区工作人员也确诊,同时感染了他的弟弟,以及一名社区同事。

  但因进行了及时管理,这支传播链并未造成后续病例。

  王悦说,他们也对这支传播链进行了高度的关注与研判,并由此提醒公众,德尔塔的传播力真的很强,即便配套了N95口罩,也不能保障万无一失。

  时空重合是这轮疫情中,流调人员高度关注的信息。10月26日确诊的一名患者,就是与此前确诊病例出现了“同时空”的交集。

  流调工作后来“破案”发现,两人都去过同一家银行,但并没有传统意义上“密切接触”的概念。

  在王悦看来,这些都是德尔塔变异毒株的狡猾之处,要跑赢它只能多一分仔细,多一分智慧。

  “当聊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深呼吸”

  10月28日,北京市昌平区副区长佟立志通报,有两人因拒不配合流调,存在造成疫情传播的风险,被公安机关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刑事立案侦查。

  事实上,本轮疫情中,昌平宏福苑社区感染者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所以当疾控人员进行流调时,有可能会面对被调查者想不起来,或者用手机查询相关信息比较困难的情况。34岁的流调人员许颖说,这就需要流调人员保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

许颖(中)和同事在进行电话流调。(王喆/摄)

  流调人员往往是3人一个小分队,在昌平疫情防控指挥部有10支应急小分队。许颖是一个小分队的组长,她和56岁的张文利以及30岁出头的白云组成了其中一个应急小分队。

  进行电话流调时,通常是许颖进行对谈,另外两名同事,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补充相关问题。

  对年纪稍长的感染者或是密接人群,他们在流调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状况。比如:有人记不清自己的具体行程,有人耳朵听不清询问的问题,还有人几次挂断电话甚至不接电话……对此,许颖和队员们已经被“磨”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有的密接会在电话中反复强调自己核酸检测阴性。”对于这种情况,许颖说,无论他强调多少遍,我们一般会等他强调完,再了解具体情况。以聊天的口吻,从关心他的角度入手,这样对方比较容易接受。

  但许颖也有聊不下去的时候,这时她一般会让自己长呼一口气,把心情平复一下,然后再继续工作。

  据了解,一份病例的流调报告包括确诊病例14天的行程、前4天的密接、可能感染源的分析、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对其家人或密接是否采取措施等内容。从开始到最终形成初步报告,最快只需要两小时。

  除了电话流调,应急小分队还要承担现场采样和终末消杀的任务。应急小分队经常会在半夜,甚至凌晨接到外出任务,所以他们需要24小时待命。对此,小分队成员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

  每次出任务,每支小分队都会拉上指挥部门口摆放的处置箱,里面装的是提前准备好的防护物资。张文利是许颖这个小组中唯一的男性,也是进行终末消杀的主力,每次消杀他都要背上40斤重的消毒装备进入现场。

  这样的工作,疫情发生近两年来,应急小分队已经做了无数次。

  由于德尔塔毒株的强传播性,现在每次出去执行任务,特别是去风险高的点位,王悦一定会反复叮嘱同事,做好防护,要他们一定保护好自己。

王悦5岁的孩子给他画的画,王悦已经大半个月没有回家。(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