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国新办就“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以下为部分文字实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我们刚刚完成了考古百年“从0到1”的跨越这样一个系列报道,采访中一些专家提到了文物保护工作“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也就是基层的文物保护力量薄弱的问题。刚才,李部长谈到了文物保护领军人物、相关专家、精英队伍的培养,请问规划中对于解决长期的基础性问题,也就是加大基层保护的队伍建设方面有没有部署?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小马拉大车”的问题,在文物队伍建设当中,这个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因为目前的统计,我们国家不可移动的文物是76.7万处,国有的可移动文物1.08亿件,但是我们全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17.57万人,一些文物的大市大县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力量还是比较欠缺的,主要是和海量的不可移动、可移动文物的数量相比,17万从业人员捉襟见肘。这几年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文物考古队伍的建设高度重视,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整个我国文物机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国家文物局去年成立了革命文物司,专门又成立了考古研究中心,近期中央编办又下发了国家级和省级考古机构编制的明确要求,这些都会有力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力量建设。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综合施策,力争有更大的成效。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新人,加强队伍建设。我们将与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密切协作,推动有条件的高校适当扩大考古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发展文物修复、考古技术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注重加强相关行业文物保护人才的联合培养,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全面推动中央利好政策的落地见效,核定并且落实文物保护和考古专业人员配置的量化标准,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和考古队伍建设,确保基层要有机构、要有专人承担起文物保护工作,加大培养力度,壮大队伍建设。
另一方面是深化改革,探索适应文博行业特点的人才管理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弥补现在的力量不足。同时,引导更多的社会主体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当中来,吸纳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参与建设工程考古的调查、勘探的相关工作。同时,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的人才政策,创新文物技能型人才的聘用方式,推动文博单位建立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不断激发人才活力,使更多的人投入到文物保护这样一个重要而神圣的事业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