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用理论深度引发价值共鸣——读《北京大学理论名师大讲堂》

发稿时间:2021-11-01 05:20:00 作者:张蓝天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教授主编的《北京大学理论名师大讲堂》(第一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北京高校理论名师大讲堂”系列报告中的8位专家授课录音整理成稿,多维透视新时代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直面当代中国大学生和中国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注重“以学问讲政治”、学理支持与价值认同的有机融合,对于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现实国情,创新优化高校“形势与政策”思政课教学,支撑引导新时代中国民众的信仰确立与德行培育有着重要意义。

  理解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全新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该书即是对此鲜明生动的体现。总体来看,该书选编的8篇专家报告内容丰富、视野宽广,形成了什么是“中国故事”、如何看“中国故事”以及未来如何书写“中国故事”三个层次的理论叙事逻辑,具有深刻的学理感和鲜明的现实意义。

  全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故事”是一幅制度优势显著、经济稳中有进、文化蓬勃发展、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幸福感强烈的美丽画卷。正如书中张维为教授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让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社会力量、资本力量受到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政治力量的规范和指导,凸显了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和显著的制度优势。在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的讲述中,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正为一批批富有文化情怀、人民情怀的文化守望者所延续。

  深刻揭示了以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理论视角与方法,用富有“中国味儿”的“中国概念”看“中国故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书中林毅夫、张维为教授分别通过“新结构经济学”“新型经济体板块”理论创新,分析了中国处理市场与政府平衡关系的实践智慧,肯定了中国崛起的突出成绩。可以看到,只有对话语体系、理论方法有高度的自觉和清醒意识,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状况、政治秩序运行实际效果以及文化独特底蕴。

  积极探索了应对挑战的策略方法、展望在未来更好地书写“中国故事”。多位专家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也面临着若干挑战,如经济结构性矛盾、意识形态与文化安全压力、国际环境变化等,更需要预防风险、增强信心、积极应对。如张占斌、刘世锦同志集中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要素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富有学理性和实操性的建议。

  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范例

  该书选编的8篇专家报告聚焦“中国故事”,并注重“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的有机结合,兼具理论性与可读性、知识性与价值性。

  从扎实的事实基础出发,结合广阔的时空视野、纵横维度的客观比较,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专家们指出,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经济通过渐进双轨式改革、政府与市场协调配合顺利实现了转型,这正得益于中国的制度优势和道路理论坚定。在现实中,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能得到广大民众实实在在的拥护,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重视核心信仰建设的成功经验。

  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各位专家现场报告的风貌。书中不乏生动风趣的语言艺术,以及真实感人的案例故事,这种与生活相互交融的对话式讲述,更让读者入脑入心。比如,单霁翔用幽默的口吻,讲述其参与故宫文物修护、环境整治、管理转型中的酸甜苦辣。2015年故宫举办武英殿文物特展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往,当看到很多人不惜排一天的队也希望能一睹文物时,单霁翔为之深深感动,决定破例延长故宫开放时间,并及时为游客发放水和食物,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此外,故宫还有无数“大国工匠”默默坚守岗位,在修复文物、排查隐患上呕心沥血,守护着国家人民的文化血脉。用这种感性沟通方式的补充大大增强了讲述“中国故事”的效果,说明“讲形象、讲情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

  敢于面对真问题、善于回答真问题,通过理论自信增强“四个自信”。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真理越辩越明,在思想碰撞与对话中使人辨清是非,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该书通过澄清事实、接通地气、讲明道理,在更大程度上使读者产生社会共识、凝聚了社会力量。这是理论自信的直接表现,是对“四个自信”的深刻诠释。

  以“真懂”增强“真信”的价值引领

  高校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承担着塑造人的灵魂、生命和心灵之重任。该书切实体现了让思政课坚持核心价值引领、扎根中国大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办学生欢迎、热爱和感动的教育,是创新优化思政教育的典范。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该书所选报告注重以文化、以道理打动人,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感,真正实现学、才、识之兼备。用师者自身的学识阅历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在“授之以鱼”的过程中兼顾“授之以渔”的目标。无论是现场听讲的学生、还是阅读书稿的读者,都能体悟如何从“真懂”到“真信”,从而能自觉主动地关切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新时代社会发展,培植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热爱与认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该书专设“现场问答撷英”栏目,生动再现了与学生平等对话、砥砺学生思考探究的精彩过程,真实反映了当代青年大学生所关注的国家民族命运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对理想信念、个体成长不懈追求的精神样貌。各学科学生聚于一堂,更加有助于开阔眼界、增进学科交流。正是在师生之间真正平等、相互尊重的意义上,有助于增进整体关系、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真正的公共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内容选辑和体例编排上,该书极具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满足当代青年学生和广大读者的期待。不仅适应各类学科背景、听讲需要的学生,而且注重紧跟时事、回应热点、现场反馈和演说效果,切实践行了新时代思政教育内涵发展、向质提升的要求,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当新时代的鼓点与每一个关切国家民族发展前途和心怀坚定理想信仰的广大读者、青年学者相遇,必然有助于擦亮学术和理论的火花,锻造价值与情怀的厚度,这正是该书的价值所在。

  张蓝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