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今年入秋后首次区域性污染过程影响我国36城,比常年晚一些

发稿时间:2021-10-25 19:20:00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刁凡超 中国青年网

  10月21日起,我国中东部地区PM2.5浓度快速上升,出现今年入秋以来首次大范围细颗粒物(PM2.5)污染过程。

  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13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共有36个城市出现PM2.5污染天,PM2.5日均浓度峰值出现在濮阳,为130微克/立方米,达中度污染水平;PM2.5小时浓度峰值出现在廊坊,为174微克/立方米。北京市PM2.5浓度从24日16时起升至75微克/立方米以上,从25日11时起升至115微克/立方米以上,当前空气质量已转为中度污染并持续。

10月21–25日全国中东部地区PM2.5浓度变化 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今年入秋后的首次区域性污染过程比常年来得要晚一些。往年北方区域性污染过程基本出现在“十一”假期前后,而今年“十一”期间,受降水、冷空气等因素影响,同时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深化展现成效,优良天一直唱主角。

  此轮区域污染过程成因有哪些?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分析称,当前,我国重点区域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居于高位,晋冀鲁豫交界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尤为突出。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仍未摆脱对气象条件的依赖,秋冬季容易出现污染过程。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需要持续深化各项常态化和临时性减排措施,在遭遇不利气象条件时尽可能减缓污染积累速率、降低污染峰值。

  今秋首次区域性污染过程来袭,影响36城

  10月25日,北京出现了明显的污染天气过程。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官方消息,10月24日夜间至25日上午,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受太行-燕山山前低压槽区辐合带作用,气压较低,偏西南风,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区域形成大范围轻雾区,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显著不利。至25日上午,华北区域PM2.5普遍达到3级轻度至5级重度污染水平,其中东部区域处于3-4级轻中度污染,西部山前城市受积累汇聚作用,污染较重,达到4-5级中重度水平。

  受不利扩散条件及区域性污染的共同影响,北京市PM2.5浓度明显上升,全市平均维持在3-4级轻中度污染水平。25日白天至夜间,区域地面持续维持低压系统,偏西南风,湿度较大,扩散条件显著不利,加之目前区域污染水平明显较高,传输影响将增加。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这是今年入秋以来,重点区域出现的首次大范围PM2.5污染过程,污染程度总体达轻至中度污染,局地出现短时重度污染。

  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跟踪分析,进入10月下旬,静稳、高湿、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增大。10月21日白天,山东西部、河南北部PM2.5浓度率先超过75微克/立方米。22日上午,污染形势加剧,山东西部、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大部PM2.5浓度达75微克/立方米以上。22日午后–23日,在小股偏北和偏东气流影响下,部分城市污染短暂缓解,但区域总体污染形势维持。24日–25日上午,地面转为偏南风控制,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京津冀地区和辽宁西部。

  截至10月25日13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共有36个城市出现PM2.5污染天。

  晋冀鲁豫交界、苏皖鲁豫交界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居高位

  近年来全国和重点区域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二氧化硫(SO2)、一次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当前重点区域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居于高位,除SO2以外的各项主要污染物仍远超环境容量。从空间分布上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的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其中晋冀鲁豫交界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尤为突出。

  从时间变化上看,虽然“十二五”以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下降,但NOx和VOCs降幅不如SO2和一次颗粒物显著,特别是VOCs排放量近年来基本持平。污染物排放仍居高位,遭遇近几日的不利气象条件,就容易形成区域性污染过程。

  静稳、逆温、高湿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偏南风作用下的污染传输进一步抬升区域北部PM2.5浓度。

  10月21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南部、长三角中北部地区总体处于均压场控制,水平扩散能力差;从北京到郑州均出现贴地逆温,从地面到200米高空处的温差达2-3℃,污染物垂直扩散同样受到抑制,容易造成污染累积。

  在夜间至次日清晨时段,气温下降、相对湿度上升明显,我国东部地区普遍高于70%,部分时段接近饱和情况。低温、高湿的条件非常有利于颗粒物二次组分的生成,并促进颗粒物吸湿增长,导致PM2.5浓度上升、大气能见度下降。

10月24日20时全国中东部地区NO2浓度分布 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NO2浓度上升明显并向硝酸盐转化,造成PM2.5浓度快速上升。近期扩散条件不利情况下,全国中东部地区NO2浓度上升明显,24日夜间多地上升至100微克/立方米左右。

  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的污染特征总体由污染发生前的偏NO2型转为当前的偏二次型。典型城市的PM2.5组分特征显示,硝酸盐是PM2.5的首要组分,占比最高时可达50%左右。因此,区域内机动车、工业排放的NOx向硝酸盐的二次转化是导致PM2.5污染的主要原因。

  从区域传输方面看,在偏南风作用下,京津冀和辽宁中西部PM2.5浓度快速上升。10月24日白天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转为偏南风控制。区域中南部的污染气团向北传输,导致北京、天津和河北中部一带PM2.5浓度进一步抬升。北京市在24日夜间处于气象辐合区,PM2.5浓度从白天的50微克/立方米上升了1倍左右。

  预计至11月1日,区域空气质量将自北向南逐渐改善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监测预计,10月26日及29–31日,受逆温、高湿及近地面弱偏南风影响,大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中南部将出现两次轻至中度污染过程,太行山前平原城市清晨至上午时段可能出现短时中至重度污染。

  10月26日白天至27日上午,受西北冷空气过程影响,区域中北部污染形势预计得到显著改善;10月31日-11月1日,受东北向冷空气过程影响,区域空气质量自北向南逐渐改善。污染时段首要污染物为PM2.5。

原标题:今年入秋后首次区域性污染过程影响我国36城,比常年晚一些
责任编辑:纪佳琦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