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外“交通青年”的共同选择:扛起使命不负青春

发稿时间:2021-10-21 06:04: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许亚杰  中国青年网

  “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奋斗和奉献。发展交通、造福民生,是全球交通青年的初心,不分国籍。”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著名桥梁专家凤懋润寄语参加此次活动的留学生说,希望若干年后,大家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可持续交通。

  20多万公里铁路和46多万公里公路让交通运输更快捷,400多座民用运输机场让更多人享受到“说走就走”的旅行,2.5万公里高等级航道、27个沿海主要港口和35个内河港口织起一张智慧的物流网……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合计约70万公里左右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无疑是最令人期待的蓝图之一。

  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天堑变通途……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中国交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正在努力以可持续发展的新姿态展示于世界舞台。

  事实上,每一个属于中国交通的奇迹背后,都藏着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奋斗故事。中国交通走过了艰辛历程,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更积蓄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下好交通“先手棋”,当好青年先锋队

  世界排名前十的斜拉桥中国占7座,在世界高度排名前十的大桥中,有8座在中国……10月19日,作为“青春中国”——全球交通青年英才研修项目的压轴戏,可持续交通国际交流讲坛在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举办。

  在活动现场,看到这一组组令人震撼的数据,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著名桥梁专家凤懋润回忆起了自己与中国交通的青春记忆。

  上世纪90年代初,凤懋润率领一支40多人团队来到长江之畔,主持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的设计、建造工作。这条连接江苏省靖江市和江阴市的大桥是中国“两纵两横”公路主骨架中的“咽喉”工程,也是国内首座跨度超过1000米的跨江大桥。

  如今已年逾80的凤懋润回忆说,为了保障大桥顺利建成通车,他们在江畔的工地上驻扎了1000多天。在当时的团队中,有的年轻人结婚只请了3天婚假,有的则在工地的帐篷里得到了“当爸爸”的喜讯。

  “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奋斗和奉献。”凤懋润自豪地说,当时团队中的青涩小伙儿,有的成了全球最高桥梁——北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有的主持设计了享誉中外的港珠澳大桥……

  这些融进了青春记忆的奋斗故事,在中国交通出行领域还有很多,也感染了台下的80名交通运输行业外国留学生。在此次论坛上,13名中外青年代表以“我身边的可持续交通与发展”为主题进行了生动精彩的演讲。

  “去年年底,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近7.7亿中国人摆脱了绝对贫困。要知道,这个数字接近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作为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桥梁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自塞内加尔的马婷在演讲中表示,“要想富,先修路”是摆脱贫困的一条铁律。

  马婷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成就,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形成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观。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万众一心。

  来自刚果共和国的留学生玛莎从本科开始就来到中国学习,怀揣蓝色海洋梦想的她已在大连海事大学获得了海洋科学学士、海洋化学硕士学位,并正在攻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通过讲述在中国第一次乘坐飞机、火车的经历,她介绍了自己眼中中国交通出行在过去10年的飞速发展,以及在旅途中发生的一个个温暖故事、收获的一段段宝贵友谊。

  玛莎告诉记者:“希望自己能吸收、应用在这里学到的先进经验,学成归国后,帮助自己的国家有朝一日也能像中国一样,拥有便捷、智能、绿色的交通系统。”

  “发展交通、造福民生,是全球交通青年的初心,不分国籍。”凤懋润说,自己仿佛看到了若干年后,这些留学生回到各自的祖国,建设可持续交通,“一想到这些就感到十分欣慰”。

  “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交通发展的最高标准

  在点评环节,凤懋润提醒中外交通青年说,打造可持续交通既需要硬核技术,也需要文化上的软实力。

  凤懋润结合中国交通发展历史分析说,由于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发展交通必须解放思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发展。其次,要坚持“老中青结合,国内外结合”,做好资源整合。最后,还要坚持“学习、发展、创新”并举。他说,即使中国交通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仍然要注意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如果要用一次词来形容‘青春中国’——全球交通青年英才研修项目,‘合作’或许是不二之选。”来自阿根廷的霍凯告诉记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碳中和”都是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

  作为西南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霍凯对中国的“四好农村路”建设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名为《向大山深处延伸的幸福路》的演讲中,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的胡娟娟介绍说,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农村公路里程为438.23万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4.3%。一条条农村公路延伸到了大山深处,直接通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面貌,实现了“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路。

  “和中国类似,阿根廷的乡村地区也存在着发展不充分、靠天吃饭的问题。”霍凯畅想说,如果在广袤的乡村做好可持续交通,阿根廷的农业、畜牧业和矿产资源或许就能得到更好地开放。

  “中国交通的发展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解决够不够的问题,现在我们到了第三个阶段,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有分析认为,这正好对应了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交通发展水平的最高标准。

  “参加‘青春中国’——全球交通青年英才研修项目,让我更全面地了解到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情况,也让我深刻理解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真正含义。”来自马达加斯加的林雅说,回到自己的祖国后,希望自己能用好在这里学到的成功经验。

  “希望在未来交通蓝图实现的过程中,展现青年人的作为。”凤懋润用一小段诗寄语全球交通青年:

  “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季节流转中升腾。一条条崭新的路桥,在脚下延伸。中国交通的建设者像老黄牛一样扎实勤奋、刻苦耕耘,在祖国的大地上刻下了一道道气贯长虹的年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中外“交通青年”的共同选择:扛起使命不负青春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