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国银保监会网站发布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1年金融街论坛上的发言,以下为全文:
蔡奇书记、吉宁市长,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参加2021年金融街论坛。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四个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更为完善。金融系统的同事们对此深感振奋,大家无不表示将一如既往支持北京的改革开放。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包括服务城市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显著成就。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金融业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下面,结合几个具体问题,谈几点思考,与大家一起讨论。
一、切实改进城乡人居环境
中国的现代化速度引起世界赞叹。但是,今年的几场暴雨导致若干城市和村镇陷入严重内涝,崭新的地铁灌进洪水,正在手术的医院失去电源,原来号称“水景房”的河边高档住宅只能坐船出入,手机没了信号,移动支付大概也不再好用。这些突发事件暴露出城市防洪排涝和通信医疗等公共事业的一些致命短板。城乡建设不仅是规划建设部门的职责,也是全社会包括金融系统的责任。
高质量发展首要的是精细。2005年我到建设银行工作,有幸成为首都规划委员会成员。参加会议时,首先想到人行道这个话题。当时很多城市都在频繁改造翻修人行道,有的地方甚至五年能换三次。时至今日似乎依然如此。以前很不理解,后来发现这还真不简单。人行道既要坚固、整齐、美观,又要安全、生态、环保。要有利于排水、渗水、清扫,还不能尖棱硬角,否则,既易毁损,又易伤人。欧洲老城市的人行道表面看是小块石砖铺成的,实际上是用椎形石柱打入地下。地基深,承重力强,不易变形破裂。边缘也大都比较光滑,很少有犬牙豁口。我们曾经开玩笑说,马路牙子的完好程度,就是国家发展水平的函数曲线。
建设宜居城市绝不只是要修好马路和人行道,除各种城市基础设施之外,我们还要看到过去几十年集中建设的高楼大厦,正在陆续到达维修更新高峰期。特别是那些玻璃幕墙,一旦老化破裂,不能不令人担忧。做好这些事情,既要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更要传承我们老祖宗的好做法。譬如防洪排涝,紫禁城那么大的建筑群,排水系统设计非常合理,再大的降雨也不产生内涝。
城市有这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更是如此。由于缺乏严格标准和专业监督,农村自建房常有倒塌事故。“厕所革命”关系农村居住环境的根本性改善。据报道,202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达到68%,质量水平可能还有差别。此外,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设施,要达到完全正常运行,不少地方还有较多困难。
城乡建设和管理是一件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不仅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处处都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深入研究人口流动规律,及其背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布局变化。目前不论农村和城市,都有建成后长期空置甚至荒废的楼房和小区。绝不能搞贪大求全、盲目跟风的面子工程,金融机构要花大力气调查研究,推动建设富民便民的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建筑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都已纳入城市更新行动。可以预料,今后几十年,建筑业都还将是一个支柱产业,与其密切相连的还有生态环保产业,有望成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而且这些产业肯定会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转型,朝着精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金融服务“三农”的涵义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无论是为农村进城的“新市民”安居乐业提供金融服务,还是支持城里人到农村从事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都是为“三农”服务。
二、大力提高保险保障水平
今年河南特大暴雨洪灾中,保险业承担损失比例达到11%,较2020年应对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时的7.8%有明显提升,但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保费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仍须提高,险种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不够。我国巨灾保险以地震为主要灾因,亟待将台风、洪水、干旱等纳入覆盖范围。
保险业作为管理风险的行业,要在风险事前预警、事中管理和事后应对上,提升专业化水平。以航运保险为例,国际上一些有专长的保险公司为应对海上风险,在气候、水文等方面长期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各种动态模拟、预警、排查、阻断技术,使其成为海上灾害防控的重要力量。一些经营医疗健康险的保险公司,在重大疾病种类、致病机理、药物疫苗、并发症及护理等方面的探索也卓有成效,逐渐成为这方面的引领者和先行人。
保险业参与灾害风险管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其一,在全社会的观念上,要改变政府包揽的灾害管理与救助模式,将保险纳入国家灾害救助和应急管理体系,推动保险业深入参与灾前预防、资金筹集、灾后补偿、恢复重建的各个链条。其二,在企业发展战略上,避免“就产品说产品,就费率说费率”,主动“跨前三步”,甚至“跨前五步”。保险业可与农业、地质、气象、水利和应急等部门加强行业联动,联合或资助专业机构开展灾害机理和灾害预防研究。其三,在行业经营机制上,推动形成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渠道,加大再保险供给,提升风险的转移和分散能力。
三、积极服务教育体系建设
著名金融投资家巴菲特说过,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无论从国家、家庭还是个人的角度来分析,教育投资都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国家、社会、企业、家庭都投入巨大。调查显示,全国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年支出规模超过1.9万亿元。部分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例超过20%。如何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为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有几点需要我们金融界共同研究。
其一,支助乡村教育。根据2019年农村教育发展报告,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城镇就读的比例为77%。农村教学点在学人数总量不大,但集中着最低收入人群子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目标人群。金融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支持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
其二,服务“新市民”。国际经验看,教育与城镇化相关系数在0.7左右。中国的数字应该更高。很多人到城里买房,第一位的动机就是让孩子在城镇接受更好教育。农村生源流失与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形成鲜明对比。我国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涉及一千四百万农村人口进城,其中六分之一是基础教育适龄人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学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是落实这个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三,发展职业教育。工信部、教育部调查显示,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领域技能人才缺口近3000万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离不开职业教育,金融机构可发挥积极作用。
其四,支持服务“双减”。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要提升体育、美育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金融机构要关注教育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向相关企业、机构、团体和居民个人提供服务,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科学把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实际需求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反映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节能减排等诸多方面的矛盾。我国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设施大国,发电装机总量、高铁运营里程、水利设施规模等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基础设施还不能很好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必须持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发展基础设施,要努力实现“三个可持续”。
第一,生态环境可持续。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资源多,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需要稳步提升绿色智能化水平,节约利用土地、岸线、廊道等资源。
第二,经济社会可持续。要结合人口、产业和城市布局,尊重规律、充分论证、科学规划。
第三,金融财务可持续。不能贪大求洋,脱离实际需求搞建设。更要统筹考虑建成以后的运营维护费用,而且要切实提够正常的折旧费用。必须综合考虑运营和维护需要的人工、材料等中间投入成本,以及若干年后报废的重置成本。要特别注意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成后长期“晒太阳”问题,更要防止其最后因无人使用而彻底废弃。
2020年,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高达56.8%。2030年前碳达峰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保持化石能源消费的刚性增长。要从实际出发,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其一,正确看待碳减排。要不断提高能源效率,稳步降低单位GDP能耗。先做到有效防治大气污染、守护蓝天白云,在此基础上相对减少碳排放。其二,密切关注世界生态科技突破,积极探索低碳、零碳等新能源,开展碳捕集、封存技术研究和应用,但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盲目跟风。其三,平稳过渡,不搞“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以上发言,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
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预祝北京冬奥会创造新的辉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