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德群 甘霖 马培贵 张智伟 吴徐美
9月6日,备受关注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级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平台,前海合作区由此承担更大的使命、责任,以及更多的期待。
全新的起点,全新的机遇,全新的未来。细读这份滚烫的方案,“扩区”和“改革开放”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其间透露出众多重大利好。
平台重要性更突出
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一样,《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
至此,扩区后的前海,迎来了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和深港合作区“五区”叠加的政策利好。这“五区”一脉相承,充分凸显党中央对深圳、对前海的殷殷重托、关怀厚爱一以贯之,“五区”叠加也让前海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平台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
从大湾区这个角度看,《方案》开宗明义就提出,开发建设前海是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
前海与香港一水之隔,具备粤港、深港合作的先天优势,是承载“一国两制”的重要平台,“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是前海的初心和使命。目前,前海已经成为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区域之一,在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了“桥头堡”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的重大部署,《方案》中包含了一系列对港重大政策利好,为深化深港澳合作提供了改革动力和政策支持,必将有利于香港从国家发展大局中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有利于港澳同胞以前海为重要平台更好分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
从“两个大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来看,在我国区域发展布局中,重要的“点”承载着特殊的功能,对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意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上,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一浪更比一浪高。
在这一宏大时代背景下,随着《方案》正式发布,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将更好发挥前海这个“点”的重要引擎作用,促进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整个“面”提质增效,进而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好地履行好深圳使命、展现前海担当。
此外,《方案》的发布也必将推动前海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前海处在“双循环”的关键交汇点上,建设好前海,有利于把香港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业发达等优势同内地市场广阔、产业体系完整、科技实力强劲的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必将带动大湾区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为我国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新发布的《方案》明确了下一步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的制度设计和步骤安排,提出了前海2025、2035两阶段发展目标。
具体为:到2025年,建立健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突出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多轮驱动的创新体系成效突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彰;到2035年,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立健全与港澳产业协同联动、市场互联互通、创新驱动支撑的发展模式,建成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同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改革创新经验得到广泛推广。
记者注意到,在两个阶段目标中,强调“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强调“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创新策源能力、协同发展带动能力”,充分凸显中央对前海的厚望与重托。
发展空间更广阔
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展现眼前。《方案》明确了新的前海合作区实施范围,以现有前海合作区为基础,进一步扩展至南侧毗邻的蛇口及大小南山、北侧毗邻的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机场及周边地区、宝安中心区及大铲湾等片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到120.56平方公里,为原来面积的8倍。
从扩区后的版图可以看到,发展空间大幅增加,所扩区域集中连片,从而释放出巨大规模效应、乘数效应。
空间扩大后,前海合作区拥有更好的生态条件和交通条件。
生态方面,这里山海资源丰富,涵盖大小南山、68公里海岸线、27条入海河道、4处红树林湿地、3个岛屿。
交通方面,海陆空铁齐备,拥有1个国际机场、2个铁路站、7个港口码头、5个对外开放口岸、1条城际、7条轨道交通线、4条高快速路和1条跨境通道。
土地空间更大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硬件更足了。
扩区后,前海合作区将坚持“三个优化”,推进开发开放。一是优化产业空间的布局,坚持1/3的新出让产业用地面向港资港企出让,为香港企业提供发展空间;二是优化重点平台的布局,加快规划建设前海深港国际服务城、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等“两城六区一园一场六镇双港”;三是优化重点项目的布局,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落地。
对新区域,前海有关方案明确提出“统一规划”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加紧编制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力争形成以总体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最大程度上发挥前海多要素叠加效应。
“创”出新天地,“扩”出大未来。长期以来,前海一直将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推向深入,扩区后前海有了更大空间与港澳共建优质生活圈。前海将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基础设施高效联通,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率先在民生领域深度融通方面做好示范,围绕“宜居、枢纽、韧性、智慧”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富有活力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新中心。
改革任务更聚焦
改革不停顿。前海将在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深化改革,首先表现在《方案》对前海未来的定位上,其一就是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
如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方案》具体提到了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及创新合作区治理模式四大方面,并设计和规划了明确的“线路图”和“施工图”。
具体来说,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方案》提到,要建立健全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机制体制,要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根据有关要求,按程序将前海合作区既有相关支持政策(企业所得税政策除外)覆盖到《方案》明确的全部区域。
相关举措已有例可循。5月27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延续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支持将前海合作区企业所得税政策延期到2025年,即原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继续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而且,新发布的优惠目录新增了法律、会计、税务、人力资源等香港优势产业的“商务服务业”门类,原有的“信息服务业”则增加了区块链、AR和VR、人工智能、智能穿戴等行业风口和前沿产业。
更重要的是,根据该《通知》,符合条件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总比“60%以上”,即可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相比之前的“70%以上”门槛更低,更有利于企业发展“服务业+制造业”“服务业+科技”等混业经营模式,为更加丰富的现代服务业提供发展沃土。
查阅国家对前海的规划和政策发现,《方案》对前海科技发展体制机制进行了首次系统性安排。包括要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等。目前,前海落户市级以上部门认定的各类创新载体27家,并拥有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斑马星球等一批面向港澳团队的创业载体。未来,前海将在已有的科技发展基础上,打造出具有粤港澳特色的科技创新高地。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大。《方案》提出,构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生态体系,推动知识产权维护援助、金融服务、海外风险防控等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据此,前海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措施保护知识产权,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国际知识产权合作平台,设立涉外专利特区,吸引国际知产权在前海落地转化;推进前海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建设,依托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技术试点数字版权登记技术标准创新,降低数字版权维权成本、提升数字版权保护率。
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方面,《方案》强调,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先行者,前海要注重国际规则衔接,着力打造信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试点,在全国率先制定《信用服务业分类标准》,打造“信用+”服务实体经济新模式,建设全国首个信用经济试验区。有了全球营商环境第一梯队的香港来引领,前海营商环境建设给我们更多期待。
实际上,前海在信用建设方面早已阔步前行。如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信用服务综合改革若干措施》等顶层设计文件;搭建前海公共信用平台,汇集70多个政府部门与市场机构、涉及17万余家企业的超过1500万条信用数据;构建“前海企业信用画像”,对自贸片区企业按照信用风险等级划分了A、B、C、D四个等级。
在创新合作区治理模式方面,前海将优化法定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支持在前海合作区工作、居留的港澳和外籍人士参与前海合作区治理,探索允许符合条件的港澳和外籍人士担任前海合作区内法定机构职务。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去年的公务员考试中,首次招录港澳籍公务员5个岗位,吸引了数百名港澳籍人士报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核心引擎,《方案》也强调了前海要加大港澳和外籍人士参与前海治理力度,今后探索与港澳政府部门、法定机构常态化互派人员挂职交流成为可能。
开放发展尺度更大
开放不止步。《方案》明确,前海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依托香港”是前海的重要使命,发展深港现代服务业是前海重要的产业定位。《方案》提出,深化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支持前海在CEPA框架内对港澳扩大服务领域开放。支持前海在服务业职业资格、服务标准等领域深化与港澳规则对接。未来,港澳建筑、税务等许多领域的专业人士,只需备案就可以在前海执业。在前海合作区引进港澳及国际知名大学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有助于提供国际一流的教育服务,解除港人子女教育后顾之忧。推动对接港澳游艇出入境、活动监管、人员货物通关等开放措施,将更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建设。
近年来,前海在深港金融合作、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便利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方案》要求,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国家金融业在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功能,支持国家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在前海合作区落地实施,在与香港金融市场互通互联等领域先行先试。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机构开展跨境投资业务,进一步提升深港金融市场一体化水平。支持香港交易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依法合规开展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将助力深港要素流动更加便捷。
据此,前海可以从多个方面发力,做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以深港金融合作为主线,高标准建设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全面提升与香港金融合作水平,支持香港融入国家金融改革开放格局,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原则,培育发展前海金融业态;以监管科技应用为保障,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作为国内唯一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示范区,前海一直探索与港澳法律事务的开放合作。《方案》要求,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支持前海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探索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规则衔接。这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前海要“联动香港打造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的定位一脉相承。两个中心的定位意义重大,前海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夯实两个中心的建设。
《方案》提出,完善前海合作区内使用香港法律和选用香港作为仲裁地解决民商事案件的机制。这为当事人解决民商事案件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利于吸引港人到前海投资兴业,推动香港仲裁和法律从业人员落户。目前,深圳国际仲裁院正在争取与国际知名仲裁机构合作设立“国际投资联合仲裁中心”,提升前海仲裁的国际影响力。
根据《方案》,前海合作区内地与港澳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机制改革将得到深化。目前,在全国15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中,有6家落户前海。随着《方案》出台,将吸引更多香港律师事务所到前海开展合伙联营。前海将探索扩大联营律师事务所执业范围,加快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建设。
《方案》提出,支持前海法院扩大涉外商事案件受案范围,支持香港法律专家在前海法院出庭提供法律查明协助,保护进行跨境商业投资的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建设将进一步夯实。
前海“面向世界”,积极打造“一带一路”重要门户枢纽,努力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先行示范。目前,前海牵头发起设立包括境外11个特殊经济区在内的自由贸易创新联盟,支持在27个国家和地区布局68个港口,累计向17个“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投资,4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前海设立企业493家。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方案》提出,支持前海进一步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健全投资保险、政策性担保、涉外法律服务等海外投资保障机制;加强与国际港口和自由贸易园区合作,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支持在前海合作区以市场化方式发起成立国际性经济、科技、标准、人才等组织在前海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建设国际组织聚集区。依托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推动会展与科技、产业、旅游、消费的融合发展,打造国际一流系列会展品牌,积极承办主场外交活动。接下来,前海将认真落实《方案》要求,打造国际化宜居、宜业环境,吸引更多国际组织落户前海,推动深圳加快建成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产业业态更丰富
扩区后,前海合作区面积扩大8倍,产业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由此变得更加丰富,“身板”会更加结实。
此前,前海合作区大力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其他专业服务业。扩区后,前海合作区将抢抓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机遇,结合新扩展区域资源要素,积极拓展深港产业合作发展领域,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前海合作区将在高新科技、海洋科技、航空物流、会展业以及先进制造等方面大有可为,从而大大提升前海合作区的发展能级。
地处珠江口东岸,前海合作区位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黄金发展轴上,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潜力巨大。《方案》特别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科技金融、智慧城市、物联网、能源新材料等港澳优势领域,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技合作管理体制,促进港澳和内地创新链对接联通,推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
显然,借助港澳优势产业,以及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和宝安制造业的优势,前海合作区在科技创新以及先进制造方面,有着更多可能性。
高端智能装备、海工装备等海洋科技产业,迎来更好发展机遇。目前,海洋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前海合作区内,既有中集集团这样的海运集装箱、海工装备等领域的世界级产业巨头,也有从事游艇研发生产的中小企业。随着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加速,航运中心建设和航运要素加速聚集。在条件成熟后设立海洋基金,助推涉海龙头企业、海洋科研院所等在深圳和前海落户。
加快建设现代海洋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前海正当时。扩区后,前海合作区整合了深圳西部68公里的海岸线,覆盖空港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大铲湾码头、孖洲岛修造船基地等海洋产业集聚区,可以在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广视野上,规划引领大湾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借助《方案》利好,深圳将联合港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程中心等共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开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污染防治、深海资源勘探开发和海洋防灾减灾等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同时,推进西部海洋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培育壮大海洋新兴和前沿产业,打造全球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国际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扩区对会展业的撬动,不言而喻。作为占地面积超过160万平方米的超级“巨无霸”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自启用以来,吸引众多高端展会落地,成为大湾区最具吸引力的会展中心之一。全部建成后,室内展览总面积将达50万平方米,将成为全球最大展馆。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入香港全球一流的会展管理模式和平台资源,带动国际会务、旅游业、酒店业等相关产业勃兴,助力打造空港海洋新城,成为珠江口东岸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扩区后,蛇口港、赤湾港等深圳西部港区,大铲湾港,以及宝安国际机场涵盖其中。虽受疫情影响,作为大湾区重要的空港门户,宝安国际机场的国际地位仍然不断攀升,吸引顺丰、联邦快递等国际巨头进驻,2020年客、货吞吐量双双跃居全国第三;深圳西部港区发展迅猛,2020年国际航线达156条之多,全年完成进出口集装箱1111万标箱。扩区后,前海合作区港口、航空货物吞吐能力,以及物流产业空间,将会全面提升,海港、空港之间的互动合作变得更加便捷,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业全面发展。
随着《方案》实施,扩区后的前海,具备了空港枢纽、海港枢纽、会展商务、现代服务等国际湾区核心发展要素。一幅美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前海深港合作区的明天必然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