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胎盘常被认为能够改善人体免疫系统,延缓衰老。由人体胎盘加工干燥而成的“紫河车”是正在流通的中药材,药厂可产、药房可售。可早在2005年,原卫生部就以批复形式禁止买卖胎盘。这一“上堵下通”的矛盾局面绵延10余年,逐步催生出倒卖人体胎盘的黑色产业链。
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目前市场上被倒卖的人体胎盘来源复杂,部分地下作坊粗滥加工后隐蔽交易,使人体胎盘流入中药材市场,不仅市面交易量很难掌握,部分来路不明的胎盘还存在携带病毒等风险。
1
药房一度公开售卖,来源复杂价格不菲
今年3月底,半月谈记者在中部某地的一家药房见到了存放在塑料袋内的土黄色紫河车。据了解,这类紫河车添加了淀粉、色素,甚至人工胶、食用胶等物质,被“圈内人”称作“重货”。经营者称,这批货的进货渠道来自安徽亳州的商贩,一斤价格1200元,有不少回头客。
当天,同城另一家药房则有“净货”在售,货架上摆放着多个装有紫黑色块状物的玻璃瓶。店员称,这类紫河车更“保真”,未添加任何物质,效果更好。“净货”按克销售,每克3元。店员表示,店里的紫河车通过正规渠道采购,什么时候来买都会有。
同一时间,半月谈记者在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安徽亳州调查时,三大中药材市场——康美交易中心、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和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均已不见胎盘干货,市区药房也不见胎盘制成饮片的踪迹。
在康美交易中心,一名药店经营者称,受此前媒体报道影响,紫河车从市面上消失了。“等这阵‘风头’过去,紫河车可能再回到市场上。”但5月中旬,半月谈记者再访上述中部地区时,之前售卖紫河车的药房经营者或称不知哪里有卖、或称不再售卖。“现在不让卖了,店里剩下的紫河车都被收走了,还说要罚款。”一名药店经营者说。
江苏省邳州市公安局食药环大队大队长卫晓峰说,从近期查获的人体胎盘交易中发现,新鲜货源来自多个省份,以湖北、湖南、广东三地为主。加工地点隐蔽,加工方式粗放,仅简单置于煤炉上烘干。所谓“重货”加工工艺复杂,仅是为了增加重量、提升价格。
除了一些小作坊粗制滥造,一些正规药厂也在批量加工、生产紫河车。知情人透露,四川一些药厂生产的紫河车,被一些大型中医院批量采购。
2
“白名单药材”为何要走“黑路子”
药厂可产、药房可售的“白名单药材”为何会转入地下黑市交易?
亳州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科长周雨荷介绍,2005年原卫生部曾以批复形式禁止买卖胎盘,但未明确具体处罚细则,且不具有法律和行政法规效力。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二分局稽查室主任李有军说,2015年版《中国药典》将紫河车移除,但很多中医、中药专家认为除名并不意味禁用,且多地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仍收载这味药,医生一般会根据药典酌情使用。
受访基层干部认为,我国尚未出台禁止买卖胎盘的法律法规,且人体胎盘的捐献、管理、规范生产、市场流通及检测等环节,均无明确文件规定。对监管部门而言,只要紫河车符合药品生产质量检测规范,进药、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和放行达到相关要求,就可以进入市场流通,在药房合法买卖。不法商贩因此有了可乘之机。
下游市场长期对上游原料有需求,“上堵下通”必然产生灰色地带。卫晓峰说,目前胎盘交易十分隐蔽,商贩接触信息灵敏,反侦查能力强,转运环节很难发现。产妇分娩后自愿带走的胎盘脱离监管视线,民间私下批量收购、粗滥加工的乱象难以避免,黑色利益链条由此滋生。
亳州市卫生计生监督局传染病监督科科长赵伟介绍,前期调查显示,城市地区产妇通常自愿把胎盘交由医院按医废处置,但农村地区产妇带胎盘回家的比例较高,有的地方达到八九成。
江苏省卫健委副主任朱岷表示,交由医院处置的胎盘按要求须送到医废厂或者殡仪馆焚化处置,但不排除不法商贩从中“截胡”,批量流入市场。“没这些渠道,大药厂加工生产紫河车的原料从哪来?”
受访专家指出,食用胎盘或服用胎盘相关制成品存在一定健康风险。胎盘在加工过程中很可能成为传染源,且市面上的胎盘来路不明。除中药饮片制剂必须由持照企业合规生产外,粗加工的紫河车属于农产品,进入中药材市场仅需符合基本的性状要求,难以保证安全性。
有专家认为,尽管紫河车是被部分中医认可的传统中药材,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紫河车来源母体患有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胎盘可能会携带病毒,随意食用存在感染风险。
针对人体胎盘交易乱象,受访干部和专家建议,需分析利弊,疏堵结合,加强人体胎盘及相关制品规范管理和使用。
专家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全流通体系监管网络。除了出台专门的处罚细则严惩倒卖行为外,尤其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留在医疗机构内处置的胎盘进行全程追溯监管。同时,从人体胎盘管理、使用、检测,到生产经营企业的准入、监管、生产标准、质量评价等环节,相关部门都应尽快出台完善的管理办法。
半月谈记者 郑生竹 林翔 戴威 胡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