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易新闻·猫视频截图
8月2日,一条“援郑志愿者返乡隔离后被家乡网友网络暴力骂哭”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镜头前,隔离于广州市花都区的志愿者叶先生痛哭流涕,表示自己尚未确诊,也并非有意将病毒带回家乡,请求网友不要再对他进行网暴。在此之前,叶先生曾和同事一同奔赴灾区,在郑州无偿维修了500多辆故障车。但是,返乡之后等着他的并非鲜花与掌声,而是一句句无情的攻击和谩骂。
由于郑州近期发生了由院内感染引发的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叶先生返乡后,先是居家隔离,后来又主动联系防疫部门,参与了集中隔离。不巧的是,叶先生身穿防护服前往集中隔离点的样子,让人拍下来传到了网上,进而引发了不少当地网民的恐慌和误解。部分网民“望图生意”,以为叶先生感染了新冠病毒,怒骂他“傻不拉几”“把病毒带回广州”,还有人对他支援灾区的义举看不顺眼,无端指责他“装模作样”“沽名钓誉”。
在这则新闻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无疑是当事人“援郑志愿者”的特殊身份,与其遭遇形成的鲜明反差。叶先生身上并未检出病毒,只是因为参与隔离就被“网暴”,也让这起事件显得更加荒诞。然而,仔细想想:叶先生其实根本不需要用这些论据为自己辩护,就算他只是从郑州返乡的普通市民,就算他真的感染了新冠病毒,他也并没有犯下任何过错。
任何一名公民,只要做到主动报备行程、积极配合隔离、检测等疫情防控工作,便已充分履行了自己的防疫义务。只要没有刻意隐瞒行程、对抗防控政策,不论是新冠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密接人员还是参与隔离人员,都不应该被舆论污名化,成为他人攻击的对象。
叶先生的经历之所以令人担忧,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隔离的对象,或是感染病毒。患病也好,被隔离也罢,本身就是对当事人的一重打击,社会还应为这些不幸的个体“雪中送炭”,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而不能用不公的待遇让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这不仅是道德伦理、社会责任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也会影响疫情防控工作的大局。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对防疫政策的支持与配合。在此之前,个别感染者故意隐瞒行程、造成疫情扩散,已让多个地方受到了教训。对那些为了一己之私,躲避、抗拒疫情防控工作的人,舆论当然应当加以谴责,法律也不会放过他们。但是,对更多普通的感染者和隔离对象而言,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该成为被迁怒的对象。部分人越是歧视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感染病毒的人就越有可能“害怕”被人发现,不理性地做出有害于防疫工作的举动。
对疫情受害者的网络暴力,不仅不公平、不正义,也是在破坏社会各界在团结中共同建立起来的防疫屏障。此前,“武汉人在外地被歧视”“成都女孩被人肉搜索”等案例殷鉴不远,舆论还应形成合力,旗帜鲜明地支持、关怀疫情的受害者,保护他们不受污名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