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洪水退去,这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发稿时间:2021-07-23 08:34:00 来源:中国新闻社 中国青年网

  22日,郑州市区街头的积水逐渐退去,市民日常生活慢慢恢复,郑州市防指将防汛I级应急响应降至Ⅲ级。

  这是一场刷新多个历史记录的罕见暴雨,但当大水退去,人们依然想追问:为何这场暴雨带来的损失如此惨重?是否有一些本不应付出的代价?

  图为7月20日晚发生险情的郑州地铁五号线沙口路站出站口。中新社记者 李贵刚 摄

  降雨预报是否还能更精准?

  7月20日晚上,郑州地铁5号线,地铁车厢中齐腰深的积水成为网络上热传的画面,不少网友惊讶:为何这么大的雨,地铁还在运营?乘客还去乘车?

  其实,20日,当全国舆论聚焦河南郑州前,这里的雨已经下了三天。

  让公众产生疑问的是:如此大的降雨量,气象部门此前的预报是否准确?

  事实上,19日上午11时许,郑州气象局就曾发布天气预报称,19日至21日郑州市有大到暴雨。当天中午,又分别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和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当晚19时13分,暴雨预警升级为橙色,2个多小时后,预警再次升级,变为红色。20日红色预警持续发布。

  不过,大雨的强度还是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20日16时至17时,1小时内,郑州的降水量达到201.9毫米,超过该市常年7月一个月的降水量。

  有着37年工作经验的郑州国家基本气象站站长阮祥用“从未见过”“充满怀疑”“不敢相信”来形容,气象监测员甚至不敢相信暴雨数据,最后选择手算校对……

  既然降雨量如此之大,此前的气象预报是否可以更加精准?

  20日晚,郑州气象局官方微博发文解答了这一问题: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它所提供的有关暴雨的观测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针对天气尺度的,而对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观测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

  所以暴雨预报中,常会出现“局地”这一名词,正是因为以目前的预报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还不能提前预知其发生的准确位置。

  暴雨预测的准确率一直是个世界级难题。即使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24小时的暴雨预报准确率也仅达22%~23%。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原所长程晓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这次在预报大雨时,一开始气象部门预测降雨中心会在焦作,但最后实际是在郑州,稍有一些偏离。这是现有的气象科学技术上无法避免的误差。

  7月22日,中国安能武汉救援基地水上搜救分队15名指战员携带2台子母式“龙吸水”、2台一体化泵车,在郑州市京广北路隧道由北往南展开抽排水作业。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应急响应机制是否能跟上?

  一场雨,让一座城短时间就处于“浸泡”状态,气象部门预警之后,其他应急措施及时跟上了吗?

  20日下午,郑州市在5个半小时内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连升3级。当日16时30分,最高等级的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启动。

  然而,城市的交通晚高峰依然在大雨中进行,最终,一列行驶的地铁在积水倒灌中停运,数百人被困隧道。

  郑州早在19日就发布的暴雨红色预警意味着什么?

  依照《河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对应的防御指南内容包括: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显然,气象部门的预警发出后,应急响应措施更为重要。

  2010年国务院发布施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明确,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此外,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同年发布的《河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明确,气象等部门必须第一时间将天气预警告知民众。

  针对暴雨,上述应急预案中还专门明确,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指引,适时加大预报时段密度。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对水毁积水路段制定绕行路线,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

  轨道交通方面,《郑州市轨道交通条例》中提出,因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或者重大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严重影响轨道交通安全,无法保证安全运营时,轨道交通经营单位可以暂停运营,及时向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告。

  相关专家分析,气象部门连续发布了最高级别的预警,但问题在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针对气象预警的应急机制。

  气象预警之后,怎样的情况要停工停产?应该怎么协调各部门?怎样调度各种救灾资源?对应要采取的真正应急行动是什么?一系列问题都有待厘清。

  就在郑州地铁5号线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城市轨道交通防汛工作的紧急通知》。

  《通知》指出,运营单位要充分汲取近期发生的雨水倒灌事件教训,进一步调整完善应急预案,对超设计暴雨强度等非常规情况要采取停运列车,疏散乘客,关闭车站等应急措施。

  7月22日,郑州地区消防人员接报郑州阜外医院还有部分被困者需要救援。记者跟随救援人员前往医院,行至东四环和郑开大道交叉口处,前方涵洞水深无法通行。中新网记者 郎朗 摄

  海绵城市建设能缓解内涝吗?

  这场历史罕见的暴雨中,有网友翻出一则有关“郑州打造海绵城市告别‘看海’”的“旧闻”。

  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在全国众多城市开展,那么,能否以这场极端的暴雨来苛责“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有400多个城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规划方案,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河南省内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2016年5月,河南省就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了郑州、许昌、濮阳、焦作等8个城市作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进行探索和试点带动。

  为更好地建设海绵城市,郑州出台了《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年)》,提出郑州市要在主城区规划191条涝水行泄通道;建设和改造海绵公园;在河流两岸打造生态滨河缓冲带……

  《规划》中还提到了建设目标,到2030年,郑州主城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面积约占建成区总面积的88.7%。

  那么,这样的海绵城市是否能抵御住暴雨的侵袭呢?有业内专家认为:将郑州市的洪灾归因于海绵城市建设问题,是对海绵城市的一种误解。

  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夏军对媒体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在它的分散型和集中式结合的蓄水与排水能力内,减缓超标准洪涝灾害。但不能消除超标准的特大自然灾害的损失。

  夏军强调,当要发生超标准的特大自然灾害,人类可以做的事是预报和预警与调度,利用可能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前防范,尽可能减少或降低自然灾害损失。

  “这场暴雨放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城市,我相信情况都跟郑州差不多,(但如果应对及时)有可能损失会减少。”中国水利学会减灾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黄国如这样评价。

  目前,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还在进行中。

  洪水退去,但留给郑州以及中国其他城市的教训是永远的。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共有18个城市常住人口超过千万大关。极端天气下,任何一座城市面临的考验都一样严峻。

  如何防止悲剧再次上演?这是所有地方政府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国新闻网记者 张尼)

责任编辑:任洁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