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不得新建500米以上高楼,城市的“高度”不在于多高

发稿时间:2021-07-08 20:3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黄帅 中国青年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 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的通知》,明确要求:对100米以上建筑应严格执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与城市规模、空间尺度相适宜,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结合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对新建楼层高度的限制,不难发现:曾经风靡一时的“摩天大楼热”终究降温了。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能够建设超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经济发达的表现。纵观历史,在20世纪的多数时间里,刷新摩天大楼高度记录的情况,有不少都出现在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世贸中心,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都曾经拥有“最高楼”的头衔。后来,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双子塔”、阿联酋的哈利法塔(迪拜塔),也不断挑战着摩天大楼的高度极限。

  耐人寻味的是,从2010年哈利法塔建成后,828米的超高记录再也没被打破,全世界已经十多年已经没有出现更高的摩天大楼。其实,我国近年对超高层建筑高度的限制,也符合国际上的大趋势,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摩天大楼虽然看起来十分“高大上”,但如果一味追求高度,其实也存在不小的风险。

  首先,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消防安全,这是全世界超高层建筑都难以回避的问题。一旦摩天大楼发生大火,救援难度极大,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消防云梯也不过100多米,很多城市消防系统具备的云梯也就几十米,很难应对高层消防事故。因此,在这次国家发改委的要求中也特别提到“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这点,可谓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毕竟,未雨绸缪的思维在建筑设计与建设中必不可少,如果能预知可能发生的风险,就应该从一开始就尽量规避。

  再者,从经济层面来看,一些摩天大楼十分“烧钱”,而且未必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近年来,由于资金链断裂、投资落空等问题,各地出现了一些高层“烂尾楼”。它们有的已经基本建设完成,但空置率很高;有的建设到半途,外部没有完工,内部更没有装修,不仅完全无法投入使用,也严重影响市容市貌。从预想中的“地标建筑”沦为巨大的“鸡肋”——不能使用,又不宜拆除,十分尴尬。

  有关部门还考虑到建筑安全问题。超高层建筑面临的地震损害的风险不容小觑。有些城市在地震带上,或者距离地震带较近,这些地方就不该盲目开建超高层建筑。这次发改委的要求里,也特别提到建设中要“严格执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毕竟,城市景观再好看,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再多,都离不开建筑安全本身的“托底”。

  其实,中国的城市化进展到今天,全国各地的城市面貌建设已经产生了不少各自的风格,“水泥森林”绝不是所有城市都该追求的模样。建造低密度的“田园城市”,也是很多人期待的城市面貌,即便要建设高楼,也应该结合当地的地质特点和经济形态等具体情况,而不是盲目地跟风。

  在这其中,最应该避免的思维就是把摩天大楼当成城市经济发达的“必然产物”。即便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像纽约、东京这样摩天大楼林立的城市也是少数,很多历史名城选择规划与建设与旧城相匹配的“城市天际线”。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更多人在心里降低对摩天大楼的期待,努力发现每座城市的独特面貌,才是未来的趋势。

原标题:不得新建500米以上高楼,城市的“高度”不在于多高
责任编辑:席聪聪
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