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7日举行的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一个乘坐轮椅的身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位坐在轮椅上,由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亲自为其拨穗的年轻人,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生魏祥。4年前,先天患病、丧失下肢运动功能的魏祥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然而,由于残疾,魏祥的日常起居须由母亲照顾,这给他的大学生活提出了不小的难题。为此,魏祥致信学校,请求“一间陋宿”供母子二人居住,清华回信“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并在其入校后提供了妥善的保障条件,一时传为美谈。如今,魏祥即将直博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方向是粒子物理和理论物理。
魏祥的成就,既是他在逆境中全力拼搏结成的硕果,也与家人和学校的支持密不可分。在魏祥身上,命运仿佛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一方面,他有着出类拔萃的天资与能力,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英才;另一方面,像普通人一样独立生活,对他来说却是近乎无望的奢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家人不离不弃的照顾与培养,坚持在花钱治病的同时为其供给尽可能好的教育资源,他的才能很可能在艰难的日常生活中遭到磨蚀与埋没。此外,倘若不是校方鼎力配合,他也不可能在和普通同学同等的条件下,顺利度过大学生活。
人人生而平等,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资格通过奋斗,在追梦的道路上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然而,总有一些不幸的人,因为先天或外部的原因,凭空要在这条路上面临更多阻碍。比如,有人像魏祥一样先天抱病,面临各种形式的身体障碍,也有人从小就在糟糕的原生家庭和贫瘠的物质条件中苦苦挣扎。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既不缺少奋勇向上的决心,也不缺少坚忍不拔的韧劲,甚至可能在特定领域具备远超常人的能力。但是,在外部条件的制约之下,他们经常被迫向现实妥协,早早走上一条“凑合活着”的路。其中,有怀揣教育梦想,却因为高校拒收只能去学习按摩的盲人,也有成绩很好,却不得不在初中毕业后走进工厂补贴家用的人。这些令人遗憾的人和事,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损失。
不论是为了提升人才能力的转化效率,还是为了给弱势群体创造更加公平、宽广的奋斗环境,社会都应为他们扫清命运造成的阻碍,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支持。清华大学与魏祥母子的互动,便有很好的示范价值。如果对“公平”二字只有粗浅理解,我们很容易认为:每个学生都应平等入住集体宿舍,想住单间,就得在校外自费解决问题。但是,对一名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平等”在实质上并不公平。且不说魏祥一家并不宽裕,即便不考虑经济问题,让一名行动不便的学生住在校外,对其日常学习也难免会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清华大学给魏祥和他的母亲提供单间,看起来是“搞特殊”,实际是在更根本的层面上维护了公平。
事实上,清华大学并不是“特事特办”,而是专门为残疾学生制订了无障碍宿舍使用办法,魏祥已是第四个入住单间的学生。尽管有机会用到这一服务的只是极少数人,但是,正是在这份对“极少数人”的支持之中,我们看到了文明与人性之光。今天,魏祥以优秀的成绩走出清华,进入中科院攻读博士,让中国多了一名青年物理研究人员,有力证明了这份支持做得对,更做得值。
从统计数据上看,残疾人的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远比一般人感知到的要高。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社会提供的支持与便利还不够充足,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残疾人才会这么少。与此同时,在相对贫穷的地区与家庭中,具有同等天赋的孩子也相对难以“出头”。对此,不论是学校、用人单位、有关部门还是普通个人,都应共同努力,主动为他们建立更加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同时也要在观念上摒除偏见,让他们的人生闪耀出更加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