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美欧高频互动“秀出”对华姿态,但双方认知与考量各异

发稿时间:2021-06-20 09:42:0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青年网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美国总统拜登结束了他上任后的第一次出访。来自欧洲以及更广泛区域的美国盟国的领导人们,在反复听闻“美国回来了”这句口号后,终于面对面听到了来自美国的声音。而这声音中,有一个高频词汇——“China”(中国)。

  6月11日至15日,美国在七国集团(G7)、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以及美欧峰会等平台先后与主要来自欧洲的盟友国刊发了三份声明或共同文件。在G7峰会的包含70条概要的声明中,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出现在第16、49和60条中;在NATO包含79条概要的声明中,中国则在第3、55和56条出现;而在美欧峰会后刊发的共同文件《迈向全新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中,中国相关内容则被作为专门的一部分列出。此外拜登在美俄元首会晤之后的记者会上都7次提及中国。以至于英国议员马克·罗根(Mark Logan)17日撰文说道,中国可能并没有亲自参加到G7峰会的漫长一周之中,但它显然深植于其精神里,让我们得更多承认中国或许已经成为当今时代“设置议程”的国家。

  统一姿态、不同认知

  那么在这一轮美欧之间的密集互动之后,美欧之间是否已经形成了一种对华的统一立场?这个问题顺理成章地成为关注当今国际格局以及大国关系者的核心探讨。

  对此,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美欧之间在对华问题上密集交换意见,双方充分表达了各自立场,也达成了一些共识。但这样一来外界也就看到了美欧之间在对华认知问题上存在深刻分歧。美国是把中国当做了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然而欧洲认为中国对其有多重成分,既是伙伴也是竞争者,这背后是美欧各自在对华关系中的利益差别所决定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分析指出,这次拜登欧洲行实际上是美欧或者说美国与其盟友之间尝试统一立场、统一表态的过程。欧洲方面提出了“合作、竞争、对手”的三重对华定位尝试平衡美方“对手”的单一定位,但就其结果来看,美欧之间并没有达成共识,比如在科技与经贸领域,当前对华定位应该偏向于竞争还是对抗?美欧之间没有统一意见,再比如在美欧双方最为接近的政治人权领域,双方也表现出了细微的差别。可以说美欧之间达成了某种“折中共识”,把美国的极端表述往回拽了拽,美方也达到了其“希望以一种共同姿态来应对中国”的目的,美国当下其实更看重“共同立场”本身,至于这个“共同立场”的内容是什么,对美国来说是次要的。

  其实具体来看,无论是在G7、NATO还是美欧峰会上,美欧之间都表现出了许多值得玩味的差异。

  在G7峰会后刊发的文件中,并没有出现美国宣扬的所谓“种族灭绝”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强迫劳动”,且G7文件中并没有点明任何一处地名。有意思的是,美国白宫在13日刊发的一份G7峰会文件“摘录精华版”中,夹带私货地把“对新疆存在的强迫劳动”表述放入其中。此外,在美国国内大肆炒作新冠病毒“实验室泄漏”的同时,G7文件中并没有提及“实验室溯源”的说法,取而代之的是要对病毒源头进行“专业的、科学的研究调查”。对此,崔洪建认为,欧洲国家实际上普遍反对所谓实验室溯源的说法,反对涉及疫情的政治化表达,而这些对于美国借溯源问题来抹黑中国实际上都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再来看NATO的文件,西方媒体主要关注的是中国首次被明确列入了北约公报之中,并且以“系统性挑战”的定位出现。但在崔洪建看来,“系统性挑战”的定位相较于美国的对华认识而言明显更为接近欧盟此前的对华“系统性对手”(systemic rivalry)定位,我们能够从北约的表达之中明确看到北约组织自身希望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在着重挑战的同时也同样承认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实际上,北约秘书长、挪威人斯托尔滕贝格在北约会议前夕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构成威胁的同时,也坚称目前的国际局势并非新冷战,北约也从未将中国视为敌手、敌人。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北约会议后的记者会上也明确表示,北约在处理中国问题时需要寻求“平衡”。

  回到北约刊发的文件内容本身,其中也有这么几句表述:“呼吁中国履行与其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义务”;希望与中国尽可能保持建设性对话;欢迎在气候变化等领域与中国合作的机会,“认为在相关政策和活动方面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彼此认识,讨论潜在分歧,很有价值。”

  对此,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韦宗友认为,很明显北约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希望加强与中国接触与交流,尽可能与中国开展务实合作。北约还没将中国视为威胁,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竞争对手,公报的涉华部分如“太极拳法”一般,既满足了拜登的要求,也融入了自身的观点认知。

  欧洲未来在中美间地位会越发重要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6日在回答澎湃新闻就美欧峰会的提问时称,美国和欧盟应该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国际社会团结抗疫、应对全球性挑战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也在G7峰会后发声,“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商量着办,而不应由少数几个国家操纵,那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拜登此行,即使美欧同意搁置长达17年的波音空客航空补贴争端被普遍解读为是为了共同应对中国,但双方在展现对华统一姿态的同时却有着不同考虑,这似乎成为了诸多媒体和专家事后分析此轮美欧互动时的共识。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7日报道认为,拜登希望将中国纳入美欧议程,但他的欧洲伙伴似乎都很抗拒,在G7等平台中拜登遭到了一些伙伴的直接反对,比如德国和意大利,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与中国联系更为紧密。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学者白邦瑞在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也说道,拜登政府将发现,让这些盟友在对华战略上公开站在美国一边,会比想象中困难得多,因为欧洲人非常依赖中国的出口市场。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SWP)国际安全部主任克劳迪亚也在卡耐基欧洲中心网站分析指出,北约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角色,但事实上传统联盟的作用是有限的。美国希望采取前瞻性的方法,但欧洲不会愿意牺牲中欧经济利益来严厉指责中国。

  的确,整体来看中欧经贸关系在过去一年中继续保持着积极态势。根据欧洲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贸易逆势增长,双边贸易额达到5860.3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5万亿元),同比增长4.46%;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而中国欧盟商会日前发布《2021年商业信心调查》报告也显示60%的受访欧洲企业计划在2021年扩大在华业务,这一比例较去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拜登也在此行中敦促欧洲国家提供资金一起打造一份同样旨在促进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为世界重建更美好未来”(Build Back Better for the World,简称B3W)计划,该计划将美国、欧洲等方面现有的相关基建项目整合在一起,企图最终达到在欧洲以及更广泛区域抵消“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目的。

  对此,吴心伯认为,美欧虽然提出了这样的设想,但关键在于能够落实多少。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投资周期长且收益较低,所以在这方面美国是不可能额外出钱帮助其他国家加强基建的。所以B3W并不会真的做成多少事情,然而它们可能借此继续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在能耗、污染、债务陷进等方面进行炒作。

  崔洪建也指出,B3W背后实际上反应了两层策略,一个是对冲,意思就是美欧希望要为所谓的“全球高标准基建”制定规则,对冲“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则。还有一层策略就是推回,是希望能够降低或者消除“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影响。但我们必须认清,这所谓的B3W并不是专门设立的一个新东西,本质上而是把美欧现有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涉及基建部分整合打包,美欧现在的财政状况也并不允许新设立一个机制来和中国在全球基建领域“竞争”。

  即便存在分歧,美方此轮密集外交操作还是凸显了拜登上任后一改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重回盟友体系的方向,美欧之间在存在温差的同时也确实展现了“统一的对华姿态”。

  对此吴心伯认为,当前格局已经越发明朗,欧洲未来在中美之间的重量会越来越重要,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欧洲之间的关系,加大同欧洲之间的外交高层互动。坦率来说,中美关系经过对拜登政府前几个月的观察之后,可以说我们不能对其有过高的期待,应以淡定态度看待处理中美关系,能合作的地方合作,该斗争的时候坚决斗争。

  崔洪建也预测,如果欧洲继续坚持一直以来的“战略自主”,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的话,欧洲方面预计接下来会和中方有一些互动,欧洲本身的平衡策略就是这样操作的,“目前,年内举行中欧峰会仍在双方议程之中。当前的问题在于,中欧之间必须想办法在涉及制裁等问题上解套,展现更多的诚意与善意,把中欧之间的分歧管控提到同促进合作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来。”

责任编辑:任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