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10日起,电子飞行记录本在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波音777机队正式“上岗”。这意味着中国民航业沿用半个多世纪的纸质飞行记录本在这支机队谢幕。
近日,民航局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运输航空持续安全飞行129个月、9366万小时,安全运送旅客48.2亿人次。
长期以来,安全运行都是中国民航业最关注的核心话题。它不仅关系着行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更关乎无数消费者的出行安全和出行便利性。而在民航安全运行领域,飞行记录本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飞行记录本记录着飞机在运行中产生的所有故障和信息,是飞机重要的维修记录,相当于一架飞机的随身‘体检卡’。”威尔森分析师徐宏解释说,传统的飞行记录本一直是纸质的,由飞行、客舱、机务等相关部门的人员手写填报、查询。
随着民航事业发展,在对信息传递速度、机队运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这样的模式日益显出诸多痛点。
“当前,纸质信息的传递效率低下,飞机的相关数据需要在航班运行结束、机组回到基地站点提交飞行记录本后,才能被补录入数据系统。”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航”)运行管理部副总经理施华刚直言,这导致航空公司对于飞机状态数据难以全面、精准地把握。
与此同时,纸质飞行记录本受时空局限影响较大,如果遇到飞机在没有录入接口的外站运行多日,飞机实际状态与航企数据系统里的落差就会更加凸显。一旦在某个环节,遇到录入出现错漏,也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此外,徐宏提醒说,一册纸质飞行记录本通常仅使用一周就会填满,需要替换,替换下来的还得长期存档。纸张印刷、更换、保存的全过程既繁杂,又大大增加了航空企业的成本和碳足迹,进而影响飞机的使用效率。
针对这一问题,去年3月东航启动了电子飞行记录本(ELB)项目。该项目由企业相关负责人领衔,组成了以东航运行管理部、东航技术公司、东航信息部为核心的专业团队,在研发中心、飞行、客舱等各方积极配合下,着手推动项目。
飞行记录本看似简单,却承载着机务、飞行和客舱等各个系统之间关键的信息流转功能,背后是各岗位、各部门彼此的业务流程梳理,对接着企业生产运行、机务维修和机组排班等大大小小十几个信息系统。一句话,飞行记录本要实现电子化绝非易事。
更重要的是,电子飞行记录本在中国民航业尚无先例,没有现成的咨询通告或指导性文件,全球同业中也仅有少数领先的航空公司进行了探索。
“几经调研和讨论,项目团队决定研发自主知识产权ELB软件,将机组的客户端与机务的后台软件系统打通,在iPad上安装机组客户端,并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时传输。该项目首先在波音777机队使用,然后再逐步推广。” 施华刚回忆说,在随后长达15个月的时间里,他和同事们在可研分析、需求分析、软件开发、理顺涉及飞行记录本的业务流程、打通数据接口、为ELB所用的iPad研发配置于机上的可充电存储盒、地面测试、机上测试、机上试运行等多个领域环环相扣地进行着探索和研发。
“由于这项工作在中国民航业没有先例,因此从构想到最终实现,需要攻克大量技术难关。”施华刚回忆,仅在上机测试环节中,面对测试环境复杂、场景多变的情况,项目团队就在测试期间总计发现40多起特定场景下的系统缺陷和优化问题。
“我们一边了解一线运行人员具体反馈的问题,一边研拟系统优化和改进方案,同时抓紧落实手册程序的编写工作。在为期3个月的上机测试中,ELB项目共完成系统迭代优化9次。”施华刚说。
经过不断努力,施华刚和同事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从6月10日起,电子飞行记录本在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波音777机队正式“上岗”。这意味着中国民航业沿用半个多世纪的纸质飞行记录本在这支机队谢幕。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是中国民航首次以电子飞行记录本取代纸质飞行记录本。此举对航空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运行品质提升和环保减碳,都能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据测算,如果东航全机队实施电子飞行记录本运行,按照现有750架飞机统计,每年能为企业节省的人工、纸质印刷直接成本就达2000万元以上,还能进一步带来环保减碳的成效,更可以依托信息的实时传递让飞机的维修安排有力优化,给企业创造巨大的安全效益、经济效益。
目前,东航已在积极准备ELB项目的升级推进计划,计划将电子飞行记录本推广至其他机队。未来,无论在全球哪个航点,只要机组人员轻触屏端,万里之外的后台就能马上接获信息,为飞机记下最新的“体检卡信息”,为民航业安全、高效的发展之路护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真齐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