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亲历|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杨扬:不选“安全牌” 相信你所相信的非常关键

发稿时间:2021-05-27 10:16:00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不到9个月,“雪上和冰上项目测试赛先后举行,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持续推进”,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近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透露,全球疫情挑战下,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工作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认可和支持,“国际体育大家庭非常期待,希望通过赛事的圆满举办,鼓舞更多人渡过当前的难关。”

  在杨扬看来,国际体育社会对中国的信心源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基于冰雪运动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平昌冬奥会,我们有三分之一的项目还没开展,北京冬奥会,我们的目标是全项目参赛。申办时提出的‘3亿人上冰雪’也从概念逐渐成为现实”。

  2015年7月3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为中国取得首枚冬奥会金牌的杨扬作为北京申冬奥代表团一员进行陈述。当时,她已怀孕7个月,腹中的女儿和她一同亲历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的时刻。

  冰雪运动自此在中国升温。申冬奥成功当天,杨扬在上海创办的滑冰学校,客流是平时的一倍;完成“零的突破”后多年,大家记住了“冬奥会冠军”杨扬,却说不出她从事哪个项目,可现在,滑冰滑雪已成为时尚运动;全国更多学校有了推广冰雪运动的政策和经费;南方城市新添了冰场、滑雪场以及周末直飞滑雪胜地的航班......“冬奥会只是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一个起点。”杨扬认为,大家或许会因为冬奥会了解和参与冰雪运动,但这种主动选择而萌发的热爱,绝不会因为冬奥会结束就消失。

  杨扬注意到“选择”的变化。“我小时候,是运动选择有天赋的孩子,现在人人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上世纪80年代的黑龙江,对有滑冰天赋的孩子而言,进入专业队“为国争光”几乎是唯一的“橄榄枝”,杨扬被选中了,“那会儿没钱买冰鞋,更别提自己训练”。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等各项实力提升,冰雪运动已成为全民健身的选项,当运动逐渐成为生活方式,发展体育的目标就不再局限于竞技场上的荣光。

  “我不认为体育只有一种态度。”作为运动员,杨扬20多年的青春都是在输赢间徘徊,在她看来,“输了不一定残酷,赢了也未必完美,得看你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得到成长”。杨扬以“YANGYANG A”出现在国际赛场,她的队友杨阳被称为“YANGYANG S”,后者拿了4块奥运银牌,外界总冠以“遗憾”。“她已经做到自己最好,我不认为这是失败。”提及队友,杨扬说,体育带给我们的不应只有输赢,更应看重拼搏精神及它促使每个人成长的作用。

  “失利”“拼搏”和“成长”同时出现在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前6次参加冬奥会都没有获得金牌的中国冬季运动体育代表团,正面临金牌必须“零”的突破的历史要求。从1997年起在国际赛场几无败绩的杨扬被寄予厚望,但在万众瞩目的冬奥赛场上,志在必得的强项1500米,杨扬失利了,她蓦然被拽进对结果的恐惧中,但比赛还得继续。

  44秒187,没给自己一丝侥幸的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实现了中国代表团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随后还在1000米比赛中再夺一金。“杨扬”成了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中里程碑式的名字。

  “娱乐圈的、商业性的,各种各样的机会都来了。”作为当时唯一的冬奥冠军,当年“被选择”的女孩,面前堆叠了空前多的选项,“基本早上6点睁开眼睛,就有人过来敲门。”她却笃定地选择钻进象牙塔,2002年2月夺冠,当年3月就提交清华大学入学申请,“这不是大胆的决定,而是梦想”。

  笃定源于“危机感”。尽管59个世界冠军让杨扬成为获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运动员,但她自认为“没有一蹬腿儿别人就追不上的实力”,她常告诫自己:“走下领奖台,别人就会想方设法研究你,下次挑战更残酷。”当危机感延伸到赛场下,她会问自己:“终有一天要退役,我该怎么重新选择生活?”为此,她学英语、主动了解转型信息,同时作好读书的准备。

  一纸录取通知书,杨扬等了5个月,清华大学要考察她“能否成为一个可以当学生的奥运冠军”。她抵挡住了纷至沓来的“机会”,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2006年,31岁的杨扬退役,机会再次以“铁饭碗”的形式出现。对在传统集训队中成长的运动员而言,“体制内”安稳的工作是值得稀罕的“安全牌”,但她选择了另一条“没什么人走过的路”。国际体育组织中缺乏中国面孔,她主动参与力争“话语权”;体育产业新芽初萌,她率先在南方开设冰场创业;体会过退役阵痛,她创办“冠军基金”,为运动员提供自我认知和就业转型培训,“希望在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完成转型”。

  杨扬重新认识体育和自身可能性,源于一次尴尬经历。1999年,她首次参加国际滑联运动员委员会会议,陌生的语言和各国委员快节奏的交锋让她无所适从,茶歇时,她通过翻译问会议主席:“我该做什么?”主席回答:“这该由你来告诉我,这是你的体育项目。”杨扬才意识到,她可以且应该为所在群体作出争取,营造更加公平、安全的竞赛和训练环境。

  国际体育组织的工作让杨扬“跑步成长”,“有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干,硬着头皮上,在不确定周遭环境的时候,相信你所相信的东西非常关键”。退役后,她得到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提名,成为国际奥委会妇女与体育工作委员会委员;2010年,她成为中国首位以运动员身份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2016年她当选为国际滑联理事,成为该组织成立125年来首位女性理事;目前,她正担任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

  在国内,杨扬也不辜负全国青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身份赋予她表达的机会,在校园体育、冰雪运动发展等问题上“掷地有声”。下一个她想发声的话题是“如何全方位展现体育的价值”。在她看来,在体育转型阶段,强化体育社会属性,不能光靠加强全民健身,还得从体育文化方面入手,“让大家认识到体育不光是为国争光、强身健体或是考试杠杆”。她自己亲历了体育的变化:“现在体育已成为知识和力量,支持我在不同身份间切换和前行”。

责任编辑: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