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被"排行榜"搞坏的医院生态

发稿时间:2021-05-27 08:55:00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中国青年网

  近年来,医界出现了一些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民间排行榜。有的医院为了比拼排名做评审专家“工作”、斥巨资甚至举债搞“科研”。一些年轻医生不愿下临床,还有的搞根本无法实现临床转化的注水“科研”,到“黑市”买论文或者“科研服务”……

  1 达不到“科研”要求就被“晾”?

  今年39岁的陈医生,2013年从一所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湖南一家三甲医院做外科医生。白天在科室轮转,晚上参加急诊手术,周末在医院值班,自愿报名投身武汉抗疫一线……半月谈记者走进陈医生的工作环境,发现他很少有闲暇时光。

  陈医生2018年开始做总住院医师,在普通外科各个专科轮转,急诊、会诊多,工作繁忙,不仅白天要完成手术,晚上还有急诊手术;他曾经60小时无眠无休,承受着心理、生理的沉重考验。

  在外人看来,陈医生这么勤奋,未来的前途,一定是职称晋级、职级晋升,逐步走上业务领军岗位……但没想到他竟然连转正都成了问题——因为没有完成医院规定的“科研任务”,陈医生要么转岗做技师,要么辞职。陈医生说,和他一样境遇的医生,医院里还有多位。

  “你不是发表了好几篇SCI论文吗?”半月谈记者曾经看到,陈医生只要一有闲暇,就见缝插针写论文。

  “不够,我没有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不到医院的‘科研’要求。”陈医生说,为此他们这批人多次跟医院领导陈情。眼下,医院已经不再给他们派活。陈医生们被“晾”起来后,每月只能领取2000元生活费。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的“超级医院”,像陈医生一样因为“科研”或转不了正、或评不了优、或晋不了级的年轻医生不在少数。

  一家三甲医院的中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越是“超级医院”越期待获得超级影响力,也就越依赖科研成果,这些压力很多传递给了年轻医生。在当前评价体系下,有的年轻医生功利性地选择那些出成果快的科研方向,这样容易产生一些“学术快餐”“学术垃圾”。

  一些医生说,现在医界特别是“超级医院”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许多年轻医生不愿意下临床,喜欢进实验室。因为进实验室比在临床工作轻松,收入也不低,更容易出“科研成果”,职称晋升也相对更快。

纸上谈病 傅晓宁 作

  2 各种排行榜兴起,医院被裹挟前行

  业内人士告诉半月谈记者,近些年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机构,不断推出医院评价排行榜,每年发布一次排名。

  “年轻医生不拿课题,不争项目,不发论文,医院的排名怎么上得去?医院的金字招牌怎么保得住?我们院长在会上就是这么说的。”一家大型公立医院的有关负责人对半月谈记者说,“院长怎么能不关心排名呢,这不光是院长个人的成绩,还关系到医院的地位,更关系到医院未来能否争取到各种资源。”

  于是,能够跻身排行榜“十强”“五十强”或“百强”,成为许多医院的梦想。一旦达成目标,医院会邀媒体报道,会进行庆祝。一旦落榜或者排名下跌,医院负责人不高兴,中层干部特别是一些医院特设的“评价办”负责人压力山大。

  有的排行榜推出之初,一些传统大医院还不太在意。但几年下来发现,一些“地位”本来略逊于自己的竞争对手突然在排行榜上强势崛起,又惊又怕之余,只好也加入“打榜”战团;还有一些本来名不见经传、实力平平的医院,经过奋力“打榜”,取得了与一些“百年老院”同榜的地位,这让不少医院从这种“逆袭”中看到机会,也加入角逐……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医院排行榜公布的评价办法,主要考量评审专家意见和科研相关指标。

  “有一些专家是凭印象打分,参考一下医院的科研成果,不沟通是万万不行的。”有医界人士说。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医院血拼排行榜,要用上“打投”“混圈”等手段。如每次评审之前,会有医院去找相关评审专家“沟通”“汇报”,寻求“指点”“提点”,以争取更多的印象分。

  “有些排行榜,很大部分权重就是看科研成果,比如医院发了多少有影响力的论文,有多少国家科研项目。”北京一位医疗专家告诉半月谈记者。于是,在专家评审环节“做功课”的同时,不少医院大抓“科研”,不惜重金甚至举债购买贵重仪器设备,甚至专门为“打榜”大兴土木造“科研大楼”。

  更通行的做法,是对标排行榜搞“任务分解”——评审重视什么指标,就把指标拿来作为考评项目,分摊到每个医生头上。有转正、评优、晋级、升职迫切需要的中青年医生,成为医院“层层传导压力”的重点对象。有年轻医生说,为了转正和评职称,一些年轻医生搞注水甚至造假“科研”。随便打开一个临床医生的手机,都可以看到各种推销信息,“论文贩子”不停地问你要不要买论文,要不要“科研服务”。

  3 医界呼唤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我不关心这个医生发了多少篇论文,我只关心他能不能给我做好手术。”有患者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说,医院排名是不是合理,要看这个排名能不能激发医生对提高医术的追求,引导医院和医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一些医生直言,临床和科研应平衡发展。希望有关部门制定更完善的临床医生评价体系,医疗职称与教学职称分离,科研指标的要求可用于教学职称(副教授、教授)评价,医疗职称(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可按医疗工作指标来评价。对医师同时有教学职称的,在待遇上体现差别。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建议,给教学医院年轻医生一到二年全职科研培训时间,让其主要做疾病导向的临床医学研究,适当协助科研人员开展实验室的基础医学研究。

  湖南省医院协会副会长李爱勤说,科研是建立在临床之上的临床总结与提高,大型三甲医院要适时适度开展科研,但在年轻医生的评价上不能唯科研一概而论。一位资深医生认为,不能唯科研至上,忽略临床和病人,甚至因为科研成果欠缺就对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搞“末位淘汰”“一票否决”。(记者:帅才 苏晓洲)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