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他们创造了历史,却毫无自觉

发稿时间:2021-05-11 06:24: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徐冰 中国青年网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这本书拿掉了伟大历史事件身上装饰的浪漫,让人看到了真实的伟大。

  ——————————

  坦率说,首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书名——它在我眼前立刻勾画出一幅激动人心的画面: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夜,几个工农群众秘密聚在一起,偷偷阅读革命思想的书籍。他们衣衫褴褛,脸上皱纹里夹着煤灰,但他们如饥似渴的眼神,却闪现着对革命的憧憬与渴望。

  我知道,这幅画面浪漫、拙笨而概念化,只是这样的审美在幼年即深深烙进心灵,及至成年也很难彻底抹去。当看到罗伯特·达恩顿的《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这本书,正是这幅画面,促使我毫不犹豫就买下了——那个书名,仿佛验证着对法国大革命的一个习惯性认识,在那个革命前夜,好像人人都在热切地捧读卢梭、伏尔泰……

  其实,我知道并不是那样的。阅读结果也不出所料。作者并未描绘巨变前夕激烈的思想交锋,而是通过一位图书销售代表环绕法国的出差经历,勾勒了图书销售这个常常被忽略的世界。

  就阅读而言,本书的行文有些沉闷。作者沿着那位图书销售代表的出差路线,逐一描述他的工作。每到一地,这位销售代表的常规工作就是拜访当地书商、推销自己出版社的图书、签订销售合同、考察书商的实力和信誉。另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催款。他打交道的人群,也不完全是职业书商,而是各色人等。有职业书商,有杂货店小店主,有在集市上摆摊售书的流动商贩,有私下里兼卖图书的装订商,还有各种各样的小贩,他们或者拉着马车走街串巷,或者徒步叫卖。其中一些人有营业执照,有的则无意求得合法身份。很明显,这不是一支专业的图书分销队伍,而是杂牌军。

  可是,正是这群“杂凑的、衣冠不整的中间商”,在法国大革命前的图书传播中起了关键作用。在当时的销售条件下,只有通过这群乌合之众,包含启蒙思想的书籍才能到达读者手中。但书籍史很少关注这个群体,除了一些非常罕见的例外,他们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因此“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他们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因为关于他们的资料极其缺乏,“鲜活”有些欠缺。但这些明显缺乏高大形象的贩夫走卒,矫正了认识上的庸俗化:人们总习惯以为,宏大意义的光辉里,站着浓眉大眼的高大全。可实际上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往往是那些连名字都湮没无闻的小人物。他们创造了历史,却毫无自觉,甚至连动机都显得不是那么向上。

  说白了,对他们而言,图书销售就是一个生意。“钱是万物之动力”,所有的销售目的,就是赚钱。他们并不利用自己的生意来促进启蒙运动,甚至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也并不太看重启蒙哲人的著作。有的启蒙著作卖得不好,他们就不再进货。有的启蒙著作销路还不错,原因恐怕也不是现在人一根筋认为的,是其中光辉闪耀的思想,而是书中充斥的反教权、乌托邦、政治宣传以及丑闻揭秘,既满足了窥私欲,也发泄了积郁的不满。

  从本书提供的图书销售种类来看,色情图书、路易十五及其情妇还有大臣的花边秘闻轶事的图书,占据了相当的销售额。这样的销售态势倒是不难理解。让人莞尔的是,今天被仰视的诸如《波斯人信札》《老实人》这类启蒙运动的伟大著作,在当时很可能是被当作色情图书来销售的,因为其中有不少色情描写。另外还有一个在今天看来令人哑然失笑的小插曲,当年那些激进的、诽谤的、揭露丑闻的、反教权的五花八门的著作,大都被归为“哲学书”。

  以今天的成见看来,如此销售态势,与伟大的启蒙运动能扯上什么关系?可就是这样逐利的、在当时是非法的行为,无孔不入地将启蒙思想注入社会大众。甚至那些津津乐道皇家贵族秘闻轶事的色情著作,也以一种看上去低俗的方式,消解着赫赫威严,让人们感觉那些以前仰望的大人物,居然也和自己一样有许多不堪,也可以拿来取笑。这也应是启蒙吧。朦胧的平等,始于不再仰望。

  轰轰烈烈的历史,只有回望之时才是轰轰烈烈的。而在当时,它大都混乱无序,看不出多么崇高。这明显有别于现时代之人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其实也恰恰暴露出格式化历史认知的扭曲。因由各种角度,事后描述往往给历史涂抹上浪漫的色调。既遮掩了其中的残酷,也无视了更多的庸常。就此而言,《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这本书,值得体悟的意义在于祛魅。它拿掉了伟大历史事件身上装饰的浪漫,让人看到了真实的伟大。

  徐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5月11日 11 版)

原标题:他们创造了历史,却毫无自觉
责任编辑:席聪聪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