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82.5%受访者感觉多次消费用户容易被大数据“杀熟”

发稿时间:2021-05-10 11:09: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应对大数据“杀熟”,过半受访者会勤换设备账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山

  实习生 陈文琪

  五一假期,不少人出门旅游。一些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画像分析,同一商品针对不同用户收取不同价格,大数据“杀熟”成为困扰大家的问题。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wenjuan.com),对152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3%的受访者称在五一消费中遇到大数据“杀熟”情况,82.5%的受访者感觉多次消费的用户容易被大数据“杀熟”。

  受访者中,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1.6%,二线城市的占44.7%,三四线城市的占19.9%,县城或城镇的占3.3%,农村的占0.5%。

  82.5%受访者感觉多次消费的用户容易被大数据“杀熟”

  大三学生陈丽(化名)五一期间和朋友去成都、重庆旅游。她提前半个多月买了机票,在放假前她查询票价发现降价了。但紧接着,朋友用手机登陆平台查询,显示的价格要比自己查询的还低,这让陈丽意识到,自己很有可能被大数据“杀熟”了。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她和朋友又同时登陆平台查询酒店信息,自己账号显示的剩余客房数量不仅比朋友的少,价格也贵了好几十元。

  调查中,84.3%的受访者称在五一消费中遇到大数据“杀熟”情况。66.7%的受访者表示是通过不同平台对比发现了价格差,49.1%的受访者是通过不同设备对比发现的。此外还有通过不同账号对比发现(47.8%),下单前后发现价格浮动(39.6%)。

  来自山东的李鸿(化名)最近在网上预订了两晚的酒店房间,准备参加专升本考试。就在付完房费后,他发现用朋友非会员的账号登陆,同样的房间两晚价格要比自己预定的便宜50多元钱。李鸿感觉,平台忠实用户和会员的双重身份,让自己更容易被大数据“杀熟”。

  调查中,82.5%的受访者感觉多次消费的用户容易被大数据“杀熟”,52.0%的受访者感觉会员用户容易被大数据“杀熟”,45.2%的受访者感觉是多次搜索的用户。

  50.1%受访者会勤换设备账号,减少被记录的数据

  陈丽坦言,之前也听说过大数据“杀熟”,这回自己碰上,还是免不了气愤。“更无奈的是不知道去哪里维权。商家会说这是算法漏洞,不是产品服务质量问题,不知道用什么名目投诉。而且发生的场景很隐蔽,如果不是和别人比对,很难发现自己被‘杀熟’了,取证也很困难”。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分析,随着电子商务领域广泛应用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商业营销定价,这种算法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商业策略。但这是在后台自动收集、处理的,操作过程比较隐蔽,消费者难以察觉,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同时,目前针对消费者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更多是从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角度,防止信息泄露或公开,但针对数据挖掘分析的相关法规政策还不多,规范不够健全,因此难以有效制止这种方式。

  95后刘芳(化名)表示,为了减少被大数据“杀熟”的风险,自己平时会定期清理浏览记录,同类型的平台尽量混着用。“我买票、订酒店一般是货比三家,如果几家平台价格没差别,我会让爸妈用他们手机再看看,因为他们很少使用,不会被当作熟客‘杀熟’”。

  遇到大数据“杀熟”,调查中,50.1%的受访者会通过勤换设备账号来减少数据被记录,48.1%的受访者会抵制该平台,不再使用,46.7%的受访者会在网络社交平台曝光,39.8%的受访者会投诉维权,要求赔偿。仅8.1%的受访者表示不介意。

  “针对数据画像与营销,采取价格操纵及差别交易等数据滥用方式,不仅违反公平交易的商业准则,也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数据处理自主权和公平交易权。” 整治大数据“杀熟”,周庆山认为首先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止未经消费者同意进行个人数据的画像分析和处理。“其次,从信息伦理角度,电子商务运营商不仅要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进行数据利用,还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合理利用数据,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算法模式进行营销推广和市场定价。最后,要完善行业自律规范,对使用消费数据作出明确限制,基于消费者画像的分析行为,应征得消费者知情同意,严格禁止数据歧视、数据杀熟、数据造假及欺诈等行为”。

责任编辑:任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