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法定节假日不仅反映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政治生态和精神特质,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因此,法定节假日不仅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制度保障,还成为满足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关键一环,这使得法定节假日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经过综合考虑和合理统筹,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21年的部分节假日安排,明确了元旦节、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7个法定节假日的具体放假和调休时间。总体而言,这一放假安排科学合理,与我国具体国情相适应,既有利于疫情冲击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序运行,又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家庭团聚、假期出行、休闲度假等方面的需求。同时,此次放假安排兼顾传统节日习俗,促进了度假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对假期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一,长短假期搭配科学,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我国节假日体系主要包括法定节假日、周末双休日、带薪休假以及特殊节日,一共有120-130天假期。根据2013年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我国拥有7个法定节假日(11天节日假期),在节假日体系中占比8.30%-8.98%。相比于国际上的其他国家,如日本(11.42%-12.30%)、美国(7.87%)和法国(7.64%),我国节假日体系中法定节假日天数的占比处于中等水平。此次放假安排通过周末调休,形成了四个3天,一个5天、两个7天长短假期搭配的分布。为群众的假期出行提供了多样化的时间选择,使人们能时常脱离繁忙的日常工作,享受休闲的假日,也有利于错峰出行,缓解假期的交通压力和景区经营压力,切实提升群众假期生活质量,能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幸福感。
第二,尊重传统节日习俗,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2013年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假期由除夕至正月初二调整为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三,除夕不再是公众假日。而除夕是春节最重要的日期,此次放假安排充分考虑到春节的传统习俗,通过调休将除夕(2月11日)至正月初六(2月17日)作为春节假期,使人们能在除夕和家人团聚,辞旧迎新。另外,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按照节气和农历来进行假期安排,为丰富多彩的民间和传统的节日文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充分展示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
第三,发展多元度假方式,促进假日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监测2020年节假日舆情,旅游和文化消费市场成为假日经济发展的核心。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2019年旅游业对我国GDP综合贡献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11.05%。2020年“五一”假期,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2020年国庆节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同比增长9.4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90.8亿元,同比增长9.04%。综合来看,旅游消费依旧是假日经济的支柱,且得益于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旅游业持续回暖,人们的假日消费需求更加强烈。此次放假安排在保持春节长假的基础上,进一步延续了2020年持续5天的“五一”小长假,同时相比2020年,2021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分开,这将进一步刺激广大群众的消费潜力,带动旅游业、服务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而文化消费市场中的电影、话剧、看展、博物馆、线上赏景、观演项目等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度假方式,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度假观念和选择多元化的度假方式,有助于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在加快我国经济内循环、提振世界经济信心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
第四,做好假期疫情防控,是群众平安休假的重要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存在,增加了节日假期安全保障工作的难度。根据我国2020年的节假日舆情监测结果,在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背景下,景区旅游依然是人们节假日出行的主要选择,其中“周边游”等短途旅游成为人们假期出行的优先选项,各地、各景区等推出多项防控措施,智慧旅游作为新的服务和治理手段在保障假期旅游平稳有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长期存在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调配合,切实加强假日市场的疫情防控、综合管理和安全保障,为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做好准备,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李文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