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永红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2021年4月12日,人民银行举行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并对货币数量、利率、汇率、绿色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数据解读。不难看出,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发生了三大重要变化:
第一,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总基调不变,为经济健康发展、加速构建双循环新格局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的存量为29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广义货币M2的余额是227.6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略有下降;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考虑到美国新一届政府推出1.9万亿美元的“美国救援计划”,美联储在2022年底之前继续保持量化宽松政策,我国难免受到美国宽松政策溢出效应的冲击,很可能出现资本大规模流入,冲击股市、债市、楼市和汇市,央行有必要加强流动性管理,坚持跨周期设计理念,提前做好预案。兼顾当前和长远,避免大水漫灌和资产价格泡沫。
第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定位,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导向凸显。一季度贷款的增速明显高于社会融资,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589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也比上年同期多增2985亿元。在资本市场全面实施注册制改革的推动下,一季度非金融企业的境内股票融资246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12亿元,增长近一倍。尤其是,货币政策保持了延续性、精准性和稳定性。
例如,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延续至2021年12月末,撬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4.7万亿元,进一步巩固“稳企业”“保就业”成果。为了让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下降,制造业成为金融支持的重点,2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达到38.8%。为了履行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去年直接及间接投向碳减排项目的贷款余额是8.08万亿元,占整个绿色贷款余额的67.6%。央行正在加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进一步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
第三,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房价过快上涨。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净息差比上年末下降10个基点,盈利下降2.7%,出现了2003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加上经济下行导致企业违约率大幅上升,银行财务状况普遍恶化,风险上升。商业银行依靠金融科技,加大创新力度,推动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有效降低成本,提高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率先恢复并强劲增长,第一季度进出口贸易实现增速29.2%的开门红,实体经济逾期金额和逾期率双双下降,银行风险压力大幅缓解。当下,银行的主要风险在于个人贷款增长过快,居民杠杆率达到72.5%,而且部分贷款资金违规流向房地产,一些城市房价增长过快。今年3月26日银保监会、住建部、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止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的通知》,要求银行加强信贷管理和内控,坚决追回违规资金,防止房地产市场过热。未雨绸缪,切实消除金融体系的风险隐患。(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