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新疆这个村走出了557名大学生 其中包括11名博士

发稿时间:2021-04-17 05:34:00 来源:工人日报 中国青年网

  从1985年至2020年,新疆柯坪县盖孜力克镇库木鲁克村走出了557名大学生,其中包括11名博士

  走出沙漠去上学

  出发去大学之前,新疆柯坪县盖孜力克镇库木鲁克村的古丽加玛丽·提来克,提着一个崭新的大皮箱,与送行的乡亲依依话别:“有6000元的援疆助学金和你们捐助的2400元,我到安徽师范大学就没有什么问题,大家不用担心了。”

  “我们村出的大学生可真不少!”村党支部书记哈力提江·玉素普自豪地说,“据我们统计,算上2020年考上大学的15名学生,1985年以来我们村已经走出了572名大学生,其中11名还读了博士,5名成为教授。”

  柯坪县是2019年年底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库木鲁克,维吾尔语意为“沙漠”。村子位于赭红的沙漠中,自然条件恶劣。全村534户261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42户675人,2018年才甩脱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

  那么,这个经济条件极差、教育资源匮乏的村庄,为何能走出这么多大学生呢?

  “有文化的飞上天”

  库木鲁克村村口的一面墙上,绘着一群手捧书卷的青年,满怀憧憬地看着远方的高楼。离彩绘不远,写着一排红色标语:“有文化的飞上天,不识字的睡草毡。” “1985年我们村就刷了这个标语,以后每年刷一遍。”村民们说,“能出这么多大学生,是当初村党支部定的规矩好。”

  原来,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村民交不起学杂费,村小学里空空荡荡,村头巷尾随处可见撒野的孩子。1985年8月中旬,村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孩子的上学问题。 “从今天起,立个规矩:只要我们党员在,坚决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然怎么能体现党员的作用?”时任党支部书记尼扎克·吾斯曼说。

  26名党员积极响应,大家一起制定了《勤工俭学实施方案》《贫困学生帮扶制度》,明确规定每名党员每年至少帮助2户贫困家庭,确保他们的孩子不失学。村党支部公开承诺:拨20亩地给村小学做勤工俭学田;定期维修校舍,并无偿供应取暖用柴;每星期派一名支部委员去学校,发现学生失学立即找回。

  那年秋季开学后,失学的孩子全部返回校园,教室坐得满满当当。 “女孩子一识字就不生娃娃了。”有人在村里散布谣言。为戳穿谣言,村党支部邀请了教育部门的干部来村里宣讲,并买回一台电视机,让村民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村民们心里亮堂了,坚决支持孩子读书。

  “以教育为先”

  库木鲁克村党支部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对教育的重视,却从未改变过。

  1988年春季,为保证校园安全,村党支部组织村民为村小学修建了院墙;1996年夏季,村委会拉了砖准备建新办公室,谁知学校有一排教室墙体开裂,村党支部当即决定新办公室不盖了,把砖拉到学校盖教室;2002年春季,学校门口的土路扬尘太大,影响学生上课,村里拉了7车砂石料,铺出全村第一条砂石路……

  近年来,摆脱贫困的村民纷纷盖起新房,但村里最漂亮的地方还是幼儿园。 高大宽敞的教室内外,绘制着充满童趣的彩画;宽阔平整的运动场上,铺设着柔软舒适的人工草坪;窗明几净的活动室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教具。

  “教育是我们心中最重要的事,凡事都以教育为先。”哈力提江·玉素普说。 村委会的房屋不多,办公空间局促,就连村党支部书记都和三四个干部挤在一间狭小的房屋里办公。留守儿童驿站、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班、学生假期辅导班等学习场所,却宽敞明亮,干净整洁。

  室内,孩子们安安静静地阅读着书籍;室外,路过的大人蹑手蹑脚,屏声敛息。

  村党支部对学子的关爱,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每一位群众。村民家中,书桌、台灯和书籍是必不可少的配置。家有3个孩子的托乎提·卡地尔,说起教育来一点也不含糊:“我宁可少买一件衣服,也要给孩子多买点书。”

  每学期村里都要给学生募捐,党员一带头,村民跟着上。单身汉艾斯卡尔·麦麦提也不甘落后,每次都捐几百元。村里外出上大学的青年都领到了各类助学金和捐款,最多的达8500元,最少的5000元。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从库木鲁克村走出的大学生,一直感念着恩情。 吐尔地·吾买尔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主要从事水果综合保鲜研究,近年来成果频出。他说:“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我要用更多的科研成果来回报。”

  吴铎思

责任编辑:千帆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