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职场软暴力隐秘 年轻人如何应对

发稿时间:2021-04-02 10:1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魏其濛 谢洋 中国青年网

  “我是街道办工作的一名基层公务员,经常被领导用脏话侮辱怎么办?”在网络上,有人发出这样的求助,总会引起很多关注和回复。

  某些官员的粗暴言行也会引起关注,2020年9月山东某地党史办主任扇打辱骂下属引起公愤,今年1月河南省某市委原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引发轩然大波,这些霸道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施暴官员很快被查处停职。

  让年轻人头疼的是,和这些肢体暴力行为相比,语言暴力、无故打压等软暴力更为隐秘,让人求助无门。

  软暴力让职场年轻人很无奈

  罗俊是广西北部某市的一名80后公务员,他入职10多年,在不同县区、不同的岗位工作过。

  “很多工作都有指标,而且一级压一级,领导的作风也越来越粗暴。”罗俊说,经常一个任务布置下来,就要求明天一定要完成,如果没完成,轻则被领导骂脏话,重的还可能被领导打压边缘化,调到偏远地区的岗位。有时下班了,领导还会在工作群里发布工作安排,有的同事因为看孩子、忙家务没及时回复,也会惹来领导一顿骂。

  罗俊所在的单位,一些新来的年轻人,因为受不了气,或是觉得待遇太低,每年都会有几个辞职的。但单位一把手在开会时却说,“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多的是”。

  这种氛围,让罗俊感到就像一个遭遇冷暴力的家庭一样,人与人的关系蒙上了一层灰。他下乡做了3年的基层工作,平时大家都是各干各的,在一起除了忙工作,很少会有别的交流。领导和职工只有工作上的交集,下班后形同陌路。

  30岁的方新在华东某市的公安局做秘书工作,参加工作6年来他接触局长机会远多于其他部门,对领导软暴力对待下属的情况已习以为常。前不久,局长因为对他交上来的稿件不满意,鄙夷地当面把稿子扔在地上。而上一任局长甚至还当着同事的面撕毁过他的稿子。方新觉得自己有苦说不出:如果当面顶撞领导,可能会遭报复、被穿小鞋;如果申请调换部门从头干起,就相当于放弃了积累多年的经验和资历,以后升职机会渺茫,他只能选择“打落牙齿和血吞”。

  平时,方新和同事经常听说局长对下属实施软暴力的事,但大家都当笑话来讨论,在交流中发泄不满。也有人会在局长面前嘟囔几句,“没有听说向更上一级领导反映的,除非他缺心眼儿!”

  方新表示,假如他将领导的软暴力行为向上反映,上级最多会对领导个人的“修养问题”提出“工作中要克服急躁情绪”的建议;而下属越级对直接领导提意见是职场大忌,“除非他已经做好离职的准备,否则后患无穷”。

  此外,职场软暴力也并非只存在于上级和下属之间,同事之间也同样存在。有的人自认为有亲属在上级部门工作“有靠山”,在与同事交往中会不自觉带出一种优越感。一旦在工作中发生摩擦,言语中就会很不客气。

  为何软暴力多发生在基层

  在政法系统工作多年的冯宏今年58岁,经历过8任局长,他对职场软暴力现象的感触颇深。他认为,职场软暴力是存在的,但程度差别很大。青年时期,他曾经历上级的语言软暴力,当场反击了回去。在他看来,“家长制”“一言堂”之类作风,在农耕时代可能利于经验传承、避免年轻人冒险犯错,但明显不适用于现代社会,这是压抑人性、摧残自尊的行为。

  冯宏认为,职场软暴力现象的存在有几个原因:一是“尊重长者”“为尊者讳”“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传统习惯普遍左右着下属。“顶撞领导”往往又和不尊重长辈相联系,所以有了矛盾往往归咎于年轻人。而一些缺乏人格魅力、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都不高的领导,以暴力或软暴力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权威行之有效,下属一般都不会“反抗”,最多只是在背后抱怨了事。

  二是“明哲保身”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领导手中有让人生畏的“人事权”,遇到领导的呵斥,据理力争或与领导的意见相左,很可能会被领导“穿小鞋”。保住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庸俗作风成为很多人的做法。

  在湖南某县民政局工作的廖鹏认为,在基层单位,如果一个领导实施软暴力,对下属爆粗口,要么是为了彰显权力,杀鸡儆猴,让别的同事看到不服从安排管理的下场;要么是个人修养差,江湖习气重,“有人提意见,领导自己也会反思,但之后还是照常骂人,因为这种作风和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职场软暴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与领导干部的个人作风和心理素质有关,但主要是因为制度方面的欠缺。现有的制度对基层领导干部监管不到位,基层公务员和编外人员也没有相应的求助渠道。

  “在基层单位,由于上级领导有很强的‘生杀予夺’权,下级的工作业绩和提拔可能都跟直接上级有紧密关系。而下级反过来与上级形成抗衡的手段很少、力量很弱。”他分析,软暴力多发生在基层,与基层承担任务多而杂有关系,有的基层干部的作风比较强硬,某些时候对下级宣泄就成为自然现象。当然,这也与干部的心理素质有关。

  马亮表示,基层单位中“家长式领导”“一言堂”的文化也助长了软暴力的发生。“一些‘家长式领导’把组织当成了家,认为自己是家长,尽管下属可能比自己小不了几岁,但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打骂都是正常的。”

  消除软暴力滋生的土壤

  遭遇语言暴力等霸凌行为虽然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很多在基层工作的年轻人因为觉得工作稳定体面,加上换部门或是辞职再就业不容易,大部分人会选择忍气吞声,或是以不变应万变,等待领导调走从而出现转机。

  但在廖鹏看来,一味忍着是没有用的,如果有些作风差的领导觉得你软弱,会继续捏软柿子。一般来说,领导实施语言暴力,肯定是因为对下属的某个工作和某些行为存在不满,发生这种情况后,可以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再去找领导沟通。一方面表达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对领导管理的服从;另一方面也要提醒领导,要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把疙瘩解开,才能有利于之后的工作开展”。

  浙江省某市级部门70后干部姚丽认为,性格软弱的年轻职员更容易遭到领导的软暴力。“领导训人也是看人的,训得训不得他心里有数。在一个单位中,员工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自己有自尊才能被人尊重。”

  姚丽做过几场考试的面试官,她发现有些年轻人以服从为职业美德,他们言必称“领导”的风气,会助长一些官员打压下属,实施软暴力的气焰。

  对于如何从根本上减少职场软暴力的现象,马亮教授认为,设立监督、求助机制非常重要。当年轻人遭遇软暴力、性骚扰等特殊情况时,有渠道反映问题,在反映问题的过程中,还应该得到必要的保护,避免被打击报复。

  马亮说,在基层工作的年轻人应对“软暴力”的方法比较有限,比如申请调动工作岗位、向同事求助,或者越级上报,总之要找到支持自己的一方提供相应保护。

  在调研时,马亮发现一些基层单位的氛围是“上级颐指气使,下级唯唯诺诺”,存在软暴力发生的“土壤”。他说,基层年轻人在遭遇软暴力时往往会选择隐忍,敢怒不敢言。“很小的基层单位是非常典型的熟人社会,当大家都默许上级对所有人实施软暴力的时候,甚至视为正常,个人的反抗会显得非常孤立无援,这也是为什么这种现象会长期存在。”

  (应采访对象要求,罗俊、方新、冯宏、廖鹏、姚丽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4月02日 08 版)

原标题:职场软暴力隐秘 年轻人如何应对
责任编辑:席聪聪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