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海伶:脱贫攻坚有我,乡村振兴必将全力以赴
很荣幸,很激动,获此殊荣。
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对于我个人,而是一起奋斗的小伙伴们,一起脱贫攻坚付出的朋友们。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来地里写才是真本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们还有很多的梦要书写。
“爬过最远的山,走过最远的路,住过最穷的人家”,这就是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最深刻的记忆和参与。谢谢,感恩!
2021年2月25日,北京。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青联常委、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海伶眼含热泪,写下感言。
返乡创业十二年,曾走过的路,爱过哭过笑过的奋斗,历经成长与沉淀,终成深深的感恩和此刻内心的踏实、坚韧。“放眼我们只是沧海一粟,那就尽可能让人生变得有意义吧。返乡创业离不开这个伟大的时代,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我们青年一直在路上。”
为家乡发展做些事,返乡才有价值
12年前返乡创业时,21岁的姑娘赵海伶不曾想到,自己的选择将与脱贫攻坚这项伟大壮举紧密相连。
她的人生轨迹原本没有这样设计。1988年出生的赵海伶在青川县城长大,家里开餐馆,条件不错。带着家人“离开大山,去闯荡外面的世界”的期许,她初中时就到外地读书,是县里最早外出读书的孩子之一。直到大学三年级,回家乡都不在她的规划里。
大学期间,赵海伶和同学课余时间合伙在外校租店面,开咖啡店。白天上课、晚上做服务员,哪怕已是凌晨时分,只要店里还有一位顾客,守着一杯没喝完的咖啡,她们也不能打烊。很多次,赵海伶在困倦中体味赚钱的艰辛,也让她看到自己的商业敏锐性。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赵海伶的家乡青川县是极重灾区。得知地震的消息,她疯狂给家里打电话,却联系不上父母。只打通过一下,对面一阵哭声,而后又陷入沉寂。她后来回想,可能是电话串线,但那一刻,赵海伶几乎崩溃。她几天几夜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得到噩耗。
艰难地找到一辆运送物资的救灾车,赵海伶跌跌撞撞回到家中。她是在一处蔬菜大棚里找到父母和亲人。终于得到家人全部平安的消息,赵海伶觉得:“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亲情更重要。再苦,也是幸福。”
她决定大学毕业就回家。
拎着行囊返乡,母亲是反对的。“出去就是出去了,外面发展得多好。混得不好的人才会回来。”
赵海伶坚持自己的想法。彼时,青川灾后重建如火如荼。满载重建物资的卡车川流不息,县城到处是工地,人们暂时放下伤痛,建设新的家乡。川人的坚韧顽强,赋予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力量。赵海伶内心的力量也被激发出来,“要为家乡发展做些事,这样返乡才有价值”。
她不停地思考,迫切找到未来的路。
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区,位于川、甘、陕三省交界处,四面环山,风景优美,生态优良,境内森林覆盖率72.99%,被誉为“全域山水画”。这片干净肥沃的土地上,盛产蜂蜜、黑木耳、竹荪、香菇、核桃,以及多种中药材。大学时,赵海伶偶尔带些家乡土特产送给外省同学,他们总是如获至宝。
但青川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农产品外运是难题。当时又处于灾后重建,大多数人都在工地找到工作,参与到恢复建设中,深山中的优质农产品更加无人问津,即便收获,都放在家中,没人销售。
赵海伶看着心疼,觉得可惜。她思考许久,重建毕竟是阶段性工程,乡亲们终究要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他们需要可持续的挣钱渠道。她决定帮农户卖农特产品。重重叠叠的群山挡住了通往外界的路,如何让“宝贝”出山?赵海伶想到电商。
说干就干,当时青川没有快递,只有政府机关才有电脑和互联网,赵海伶向县委党校借一台电脑,坐在别人办公室里,花两天时间注册一家淘宝店,“海伶山珍”问世。她也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位农村电子商务实践者。
2009年,电商是新事物。赵海伶独自摸索。每天清晨五点,灾后重建工地上的大卡车轰隆隆开过时,她就起床去市场。早上八九点回到党校,守着电脑,打理网店,午后再去市场挑选货品,而后再回办公室盯电脑。夜里12点,赵海伶回家给顾客下单的产品打包装,第二天早上6点前,把货物放在第一趟大巴车上,带往成都,再委托成都的快递公司发往各地。
那时,最让赵海伶兴奋的就是电脑上传来“叮咚”声,那意味着有买家。每次快递发出,她又陷入担心,野生山货看上去不太好看,顾客时有抱怨。“那时修路,交通更加不好,有时大巴车早上从青川出发,晚上都到不了成都。有时候快递忘了给我发货……总之担心顾客收到货太慢。有一段时间,给顾客解释物流问题花掉的电话费,比收入都多”。
创业第一年,赵海伶是客服、采购员、打包员、发货员……一个人连轴转,甚至没时间睡觉,原本很好的皮肤开始长痘。“好在年轻,不怕熬,有用不完的精力”。她不怕累,但怕被“差评”,那意味着失去了信任。
赵海伶团队的小伙伴和木耳种植户们
2010年,赵海伶创立自己的品牌“海伶山珍”,注册了公司,拥有了第一个员工。但创业之路依旧充满艰辛,为了找到最好的山货,赵海伶不顾山里余震、大雨、泥石流时有发生,常背着比自己还大的背篼,翻山越岭到深山农家收货,一年间几乎遍走青川所有大山。为了顾客对产品的信任,她常常带着仅有的一名员工,通宵达旦挑选产品。“我不希望顾客因为我是地震灾区的而怜悯我,而是希望他们真心认可我的产品质量。”
通过互联网,赵海伶把青川山珍卖到全国各地。看到如此拼命的女儿,赵海伶的母亲理解了那颗返乡创业、立志回报家乡的心。
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希望
开淘宝店不久,赵海伶看到一位叔叔挑着一担蜂蜜沿街叫卖,脚步却缓慢。她上前一问才知,黄澄澄的、晶莹剔透的老巢土蜂蜜才卖10元一斤,这位叔叔当天连一斤都没卖出去。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赵海伶想了想,追上去,问他要地址,约定近期就去他家收蜜,“当时想着也许能帮到他一点”。
一个月后,赵海伶和弟弟从县城出发,坐三个小时汽车,又走几小时的泥泞山路,终于在傍晚时分,按照地址找到这位叔叔家。还在很远,她们就看见叔叔的小女儿在招手。进屋后,饭桌上,是做好的腊肉香肠。当赵海伶得知,那是他们全家一个月没吃肉,特意留给她们的,吃得很不是滋味。
赵海伶(左)和菌菇种植户
晚上,赵海伶和小妹妹挤在一张单薄的木板床上,“还记得她悄悄对我说,姐姐,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爸爸说过年时给我换张新床,这是我们全家人的梦想。听完这个秘密,那一夜我辗转难眠”。
第二天清晨,取好蜂蜜,赵海伶除了蜂蜜钱,额外给叔叔留下几百块钱。她默默对自己说:“一定要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拉着蜂蜜离开时,赵海伶看着四周重重叠叠的青山,自问还有多少像这位叔叔一样的村民,他们手捧山珍,却挣扎在困顿的生活中。21岁的赵海伶,由此理解了“责任”二字分量之重。“不管多艰难,我都要坚持下去,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希望。”此后十年间,赵海伶一直收购这位叔叔家的蜂蜜。
2020年11月,赵海伶再次到这位叔叔家中。叔叔告诉她,2021年,他家里的新年愿望是买一辆小汽车。
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在全国吹响,赵海伶开始思考自己和企业在这场战斗中的责任担当。她深知,小农户分散在深山老林里,原产地地块分散,海拔、气候条件不同,加上农户文化教育程度不同,种植技术水平和硬件设施落后,“容易导致货源不稳,品质参差不齐”,脱贫之路依然困难重重。为了让农产品品质能满足各种质量体系、生产标准要求,赵海伶带着团队深入基层,和农户结对子,建立合作社,引进农业专家,手把手教农户科学化种植。
作为在大山里的年轻团队,赵海伶的团队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最初,他们和农户打交道,难以取得信任。“你们这些城里来的娃娃们就来折腾一下的吧?”“和你们合作不保险,我们更愿意卖给来收购的大公司!”……质疑不绝于耳,赵海伶焦虑过,但最终选择直面,用行动赢得乡亲信任,完成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梦想。
赵海伶(左)与银耳种植户在一起
在雷山县,赵海伶带领团队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当地气候环境非常适合养中华蜂,酿土蜂蜜。于是赵海伶走村入户、拜访调查,邀请当地蜜蜂养殖专家对蜂农进行技术培训,培养他们成为技术骨干。在养蜂技术微信群里,技术骨干每天都会把当天入户发现的问题和蜂农进行分享,蜂农们也会经常在群里向技术骨干寻求支持。“培养当地养蜂带头人,把养蜂技术留在当地,让好蜂蜜走出大山,是我们助农的核心目的。”赵海伶说,公司设置两个育蜂场培养蜜蜂,同时帮农户定制标准化蜂箱4000多个,根据不同蜂农的具体情况投放到山林中,技术骨干深入每家每户,实地指导不同环境的蜂箱如何可以酿造更多的土蜂蜜。
为了解决蜂蜜销路问题,赵海伶和蜂农签订包销合同,大大提高蜂农积极性。通过成立养蜂合作社,共吸纳220户农民养殖中华蜂,其中贫困户130余户。“我们在当地修建了洁净厂房,把原始的初级农产品,加工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化商品,为蜂蜜注册‘富雷山’品牌,让雷山县蜂蜜代表雷山,走出了大山,进入全国市场。只有这样,蜂农养蜂路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青川西阳沟自然保护区附近居民杨鸣夫妇,有20年的养蜂经历。六七十个蜂桶,被他散放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坡上,蜜蜂采百花酿成“百花蜜”。以前,他家每年至少可以产出500多斤蜂蜜,但找不到销路,每斤20元的低价都卖不完。
与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后,公司给予一定技术资金补助,杨鸣夫妇扩大养蜂规模,将蜂桶发展数百个,散放在西阳沟自然保护区内,现在每年至少产出2000多斤土蜂蜜。赵海伶以五十元左右一斤的价格回收,杨鸣夫妇养蜂一年可收入10万元。看着杨鸣夫妇养蜂赚钱,周边13户居民陆续发展产业养蜂,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成为赵海伶蜂蜜的蜜源地之一,周边更多百姓因此踏上甜蜜的致富路。
12年间,赵海伶通过网络,把家乡山货通过电子商务卖到各地,成为远近闻名的青年创业者。收购农产品从单一的青川菌子,扩展到昭化绿壳土鸡蛋、旺苍板栗等广元和其他地区特色农产品,同时带动小农户实现产品标准化。她的办公场地,从最初的一间板房,扩大到6000平方米的工厂。“我们和6000户农户签订合作,给几百个建卡贫困户发放菌种,提供技术。组建基地,每年为妇女和留守老人提供上万个工作机会。”赵海伶的发小,从重庆回到青川,跟她一起建木耳基地。这个发小告诉赵海伶,每天早上,阿姨、婆婆们来敲门想做工,她就觉得返乡创业很有意义,“这些阿姨、婆婆一天工钱就可以买一个月的米,她们在这里找到了比家长里短更有意义的事”。
“那一瞬间,因为她和我有一样的共鸣而开心。”赵海伶说,“我时常感觉到自豪和感动,自豪于我和我的团队实实在在做好每件平凡小事,为家乡脱贫攻坚尽一份绵薄之力;感动于我身边的人,他们踏实、勤劳、善良”。
12年时间,“海伶山珍”网店已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带动青川4000多食用菌农户致富,为留守贫困妇女老人提供务工岗位,合作农户从200户增至5万多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00多户。她被阿里巴巴评为“年度十佳网商”,2013、2014年,赵海伶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16年,她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2017年获得“全国十佳农民”称号。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赵海伶登上“乡村振兴方阵”彩车,参加群众游行。
赵海伶(中)在农户家考察农产品
2020年,赵海伶被授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今年,她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荣誉加身,赵海伶感觉身上责任更重了。“我的背后有很多员工、农户和家庭。我把公司做好,他们才有稳定的收入。”
“团组织就是我的娘家人”
今年春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很多人响应号召,原地过年,不能回到家乡。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主办中国青年年货节,让漂泊在外的人们也能有心心念念的家乡味。
1月26日下午,中国青年年货节四川专场上线,赵海伶作为三位代言人之一,参加直播。年关将近,家家买年货,正是商家最忙碌的时候,赵海伶的公司也不例外,“不分昼夜地备货、包装,有一天晚上停电,大家穿着羽绒服,在公司院子里手工打包装”。不过,她还是精心准备,参加年货节的直播。
团组织的活动,赵海伶总是尽全力参加。行走山间,独自创业,她坦言这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但共青团总能在需要的时候送来温暖和力量。
有时,是点滴关爱。一次团组织召开会议,正赶上室友过生日,当天晚上,领导拿着生日蛋糕来到房间,和大家一起给她过生日。
更多,是助力成长。通过团组织平台,赵海伶走上更大舞台,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创业伙伴,也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同龄人。一次青年创业活动中,赵海伶与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的伙伴结识,从此,这家帮助青年创业就业、促进青年发展的团属青年组织,也成为赵海伶成长路上的陪伴。
“团组织就是我的娘家人”,赵海伶说,“不光是我,其他创业小小伙伴也有同感”。
2014年,赵海伶作为发起者,成立青川县青年创业协会。很多年轻人上门请教创业秘诀,她回答:“选择自己能承受失败的项目。如果创业路上感觉到孤独,就忍忍,前方一定有你想要的色彩。人生最怕是遗憾,不要在回忆青春时后悔,不要轻易放弃。”在她看来,在县城、乡村的创业青年要相信自己,在很多方面并不比大城市的年轻人差。小地方也能实现理想。
几年后,赵海伶遇到一位来青川考察的创业青年。那个人告诉赵海伶,“我是在你的影响下,走上创业之路的”。
赵海伶的团队成员叶文峰,父亲卧病在床,母亲打临工贴补家用,全家主要收入靠他在广东沿海工作所得,是贫困户。得知家乡需要有技术经验的青年返乡创业时,他毅然辞去工作,加入赵海伶的团队。“他给我们带来工厂管理经验和流水线作业技术,让团队在大山里也能操作先进的机器设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产能”。因为叶文峰,更多农户的产品通过深加工远销各地,农户赚的钱更多了。
赵海伶(右一)与团队同伴在山中调研
叶文峰说,返乡创业让他感到青年在脱贫攻坚、家乡发展进程中,能有一番大作为,“在家附近工作,也能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2019年底,叶文峰家已经摘掉贫困户帽子。
“我们会一直扎根在农村这片广袤土地上”
2月27日,海伶山珍自然食材菌汤馆在广元正式开业。这是赵海伶开设的第一家乡村振兴农产品体验店。此前近一个月,她都“蓬头垢面”在店里做各项准备,事无巨细,她说“要打造一个自己都喜欢呆的地方,自己吃都满意的地方”。做事做透,赵海伶一如既往的风格。
“互联网离不开实业的支撑。我既然选择做农业、农产品,就需要深入到产业链。”电商与实业相融合的路,赵海伶已经探索了整整十年。乡村振兴农产品体验店,是她迈出的又一步。
2010年,成立一年多的淘宝店销量猛增。面对后台大量涌入的订单,赵海伶有些欢喜有些愁,“那时面临好多困难,货源不稳定,农户信任度不高;货源零散不成规模,质量参差不齐;物流效率低,成本高”。几经考虑,赵海伶成立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为解决公司加工原料问题,由公司牵头组织恒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了200多户农户成为合作社社员,在乐安、板桥、姚渡建起200多亩的食用菌、蜂蜜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当年网络销售额突破180万元,帮助农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赵海伶发现,单一产品风险和成本都很高,“我们的合作社等不起”。她于是决定开发更多产品,木耳、竹荪、天麻……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从“从小作坊”到“大产业”,赵海伶带着乡亲走向更宽广的致富路。
2013年,公司按照“公司+新型经营主体+农村电子商务”“生产订单+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按股分红+基地带农户”等运作模式,完善推广“合同订购”等基本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统一服务、股份制合作、一体化经营等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联系了企业和农户,连接了生产、加工和销售,沟通了山里山外,有效激发了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此间艰辛,一言难尽。赵海伶说,前两年她曾经和一户蜂农聊天,得知对方一家五口人,一年支出不过3000元,这还是村中中等偏上水平。“他们也想脱贫致富,但不知道怎么办,通常是织个蜂巢养着,后面就不管了,没有经营意识。改变思维可比转变产业还难百倍。”为了说服这些淳朴的乡亲,赵海伶一般先和村干部详谈,再由村干部召集村民反复沟通。而她,也早已从说话文绉绉的大学生,成了三言两语就和乡亲打成一片的“村里人”。
如今,每到蜂蜜收获季节,赵海玲和同事便开着面包车、皮卡车奔走于青川的无尽山间。为了收集到好蜂蜜,她们平均每天要走五小时左右的山路。“我们随车有3名技术人员,和养蜂农户联系后,就上门收购。先检查质量,查看浓度、纯度等,收完后,立即进行杀菌、灌装、密封,确保蜂蜜品质。”现在,正宗土蜂蜜通过电商销售,每斤价格超过百元。
赵海伶微信朋友圈里,有很多跋山涉水探访农户,和村里的伙伴、长辈围坐谈笑的短视频,与农产品合影的照片。或许是一餐饭,或许是一畦菜,或许是调皮抑或懒洋洋的猫狗家畜,她说,田间地头是她的“加油站”。她时常怀念自己儿时的农村,热热闹闹,充满人间烟火气。“家里人在田里插秧,就把我丢在田埂上。你到每一户家里,都是生龙活虎的画面”,在赵海伶心中,农村应该是有温暖的地方,现在却有些空心和荒凉。
望着田野山峦,赵海伶说她时常思考一个问题:产业是农村致富门路,有产业基础,年轻人才能找到自己定位,农村才能吸引青年、留住青年,兴旺发展。如果我们把这些农业基地建起来,建得越来越好,就会有更多人回到家乡,家家户户的日子好起来、富起来,乡村就会再现我儿时的生机勃勃。
二月,立春,青川的春天如期而至。小花小草,还有羊肚菌,纷纷破土而生,在赵海伶眼中,这是“像笑脸一样的季节”。
这个二月,如期而至的不只是春天。“十四五”开启、乡村振兴大幕拉开,“我将继续扎根农村,探索更好的农业项目和更多农业产品,努力帮助更多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和增收”。赵海伶略带沙哑的声音中,是让人不容置疑的坚定。“我和我年轻的团队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不辜负伟大时代。我们将会一直扎根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继续带领更多农户奔向更大的市场。脱贫攻坚有我,乡村振兴我也必然全力以赴。”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1年第5-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