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我在山里拍“广告”

发稿时间:2021-03-02 06:0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雅娟 陈应华 中国青年网

  2020年8月,饱饱盒子团队在苗族锦鸡舞之乡、贵州黔东南州丹寨县羊先村拍摄时,正好遇到举办毕业典礼的幼儿园小朋友。受访者供图

扫一扫 看视频

  要见到陈晓龙和他的伙伴们不太容易。“饱饱盒子”这支十几人的小团队平时散布在贵州各个山村里,一泡一个星期,两三天换一个村子。

  从工作内容来看,这支摄影团队无论如何也不够酷炫——他们拍摄的对象,是贵州深山里的农户和“土物”。渔夫捕鱼,他们跟着跳进水里;养蜂人割蜜,他们也罩上防蜂衣紧跟其后。

  也因为足够“土味”,这支团队的“山里拍”系列影片逐渐火了。陈晓龙希望用这些视频帮贵州山里的特色农产品卖到山外。介绍陈晓龙的人,说他有情怀、愿意花时间做这份公益事业,乃至用其他赚钱的项目来养这个不赚钱的项目。可是陈晓龙总是坚决否认,“‘情怀’‘公益’这些词太重了,我承受不起”。

  被乡民打动

  陈晓龙在贵州电视台工作过近20年,过去经常下乡,但他总是警惕地跟那些被采访的乡民保持距离。他认为,如果自己不是省台记者,眼前这些人很可能理都不会理他。

  但几年前的一次经历改变了他的想法。

  七八年前的春节,陈晓龙和朋友两家人自驾去贵州的一个侗寨游玩。半路上一条30多米宽的河挡住了去路。河边泊着一只小船,当地人要过河都是自己摇船来回,可是他们两家人中没有一个人会划船。

  这时一个侗族老汉路过,陈晓龙客客气气地请老人帮忙划船送两家人过河。到了对岸,陈晓龙给老人敬了支烟,想给老汉一些钱作为酬谢,但老人坚决不收。

  游玩归来依然要过这条河,两家人只能再次等待过路人帮忙。正巧一个留着“杀马特”鸡冠头型、头发染成金黄色的小伙子路过,尽管反感“杀马特”,但陈晓龙还是硬着头皮请他帮忙划船。

  陈晓龙盘算:划两个来回把两家人送到对岸,给50元应该足够了。他悄悄找出一张50元纸钞拿在手里,等两家人都下了船,陈晓龙把钱递了过去。

  没想到小伙子立马就“炸”了,仿佛受到极大的侮辱:“在我们这里,从来没有收钱的规矩!”陈晓龙连连尴尬地道歉,他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哪儿错了,“那一刻才意识到乡民的淳朴”。

  辞去电视台的工作后,陈晓龙在北京漂了七八年,他所在的传媒公司服务于国内外多个一线品牌。2017年年初,公司例行举办颁奖典礼。陈晓龙作为典礼的总导演,站在观众席的最后面俯瞰整个舞台。看着舞台上盛装的人们上上下下,那一刻,他仿佛从喧闹的颁奖典礼现场抽离出来,只觉得眼前这些有点陌生。他突然想起贵州家乡的农民,他们每日勤勤恳恳,又得到过多少关注呢?“当时只觉得特别不公平”。

  无甲方拍摄

  颁奖典礼结束几个月后,陈晓龙辞掉北京的工作回到贵阳,开始筹备创业项目,他给这个新项目取了个卖萌的名字“饱饱”——饱眼福、饱口福。

  他陆续找了十来位电视台的哥们儿,跟他们聊起创业想法。陈晓龙自以为,他给大家画的大饼中最诱人的一点是“无甲方拍摄”——当然,这同时意味着饥饱不定。

  荣旭磊是被“忽悠”来的十来个人之一。他当过陈晓龙的实习生,后来跟陈晓龙在同一个电视栏目工作,一直很佩服这个大哥的工作能力。荣旭磊在电视台工作了八九年,非常熟悉这一行的工作流程,但也迎来了职业倦怠期。近年传统媒体式微,电视台也不例外,荣旭磊想趁年轻在汹涌的商海中博一把。

  陈晓龙找来的这十来个哥们儿,有的是摄像大拿,有的号称贵州第一娱记,他们告别了体制内身份,迈出了格外艰难的第一步。

  创业之初,为了攒钱拍摄,他们到处接活儿,公司年会、政府会议拍摄,什么赚钱拍什么,“赚点儿钱买一个镜头,再赚了点儿钱买个脚架”,就跟燕子筑巢似的,一点儿一点儿往窝里衔泥和稻草。

  终于有一天,他们选定了拍摄主题:贵州古村落。在此之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几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贵州占比最高。这些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古村落,就是他们的宝藏。拍摄前他们按图索骥,挨个打电话联系。

  一开始他们自我介绍,打算过来拍摄,不需要对方管食宿、不需要对方付钱,只需要配合拍摄就行,拍完成片后还能免费送一份。可对方听到这一连串的“免费”就挂了电话。陈晓龙他们还没明白哪句话说错了,再拨回去客气地表达诉求,对方不耐烦了:“现在的骗子,骗术不能再高明一点吗?”咔!电话又断了。他们自己一想,可不是,什么也不要,免费干这个、免费干那个,不是骗子是什么?

  后来他们总算学精了,改口自称是广告公司,要来村里拍广告,请多加配合。终于有人点头了。

  公司的资金有限,每一次外出拍摄都要规划好时间和路线,确保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钱拍好片子。

  闷头干了一个月,2018年4月,“山里拍”第一期视频上线。镜头里,贵州省贞丰县的灰粽看起来无比美味。“我们都是做美食节目出身的,太知道怎么把东西拍得好吃了。”荣旭磊不无得意地说。

  第一期,“饱饱盒子”公众号后台就涌入大量评论,大家都在问:这粽子这么好吃,在哪儿买?他们老老实实回复说:对不起,我们不卖东西。

  几期视频上线之后,激起的“民愤”更加汹涌:“只拍美食视频不卖东西?你们这是‘管杀不管埋’啊!”人们熟悉其他专做视频、顺便带货的微信公众号,以为“饱饱盒子”也是同样套路,没想到扑了个空。

  当时团队刚起步,陈晓龙希望先把“山里拍”品牌做起来,再考虑其他。

  2018年年底,荣旭磊和几个同事去六盘水拍摄海噶小学的乐队——那时这支乐队还不曾和痛仰乐队、新裤子乐队同台演出,知名度也不太高。在荣旭磊听来,主唱的女生声音稚嫩、音律也不齐。但当孩子们弹着贝斯、敲响架子鼓,女生清脆的歌声一响起来,荣旭磊感觉像被一股力量击中了,没忍住眼泪。他回头看了看同事,他们也在偷偷抹眼泪,“当时感觉做这件事真有意义”。

  断臂求生

  创建IP的努力初见成效。荣旭磊记得,2018年是“饱饱盒子”迅猛发展的一年,当年4月发布第一条视频后就收获了不少粉丝,后来还有人找上门来要给他们投资。当年年底,“饱饱盒子”终于上线了“饱库”,开始卖贵州土特产。

  荣旭磊如今反思,那一年发展得太顺利了,“最后还是证实了那句老话,‘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荣旭磊负责“饱库”的工作,他发现那些活儿又琐碎又耗时间:他得设计产品包装盒、找厂家印刷、对比不同厂家的印刷质量和价格、研究产品定价……

  “饱饱盒子”的电商、市集、线下实体店陆续启动,一时风光无限。当时团队的几十号人基本都是视频的内行、卖货的外行。业务变得多元之后,团队内部也开始出现质疑的声音:“‘饱饱盒子’到底要做什么?我们到底要朝什么方向走?”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终于打断了他们四面出击的尝试。陈晓龙记得,当时公司连续4个月发不出工资,大家都在硬扛。有十来个人决定退出,当初一起创办“饱饱盒子”的元老走了一多半。陈晓龙找朋友借来几十万元,勉强凑齐了工资和遣散费。

  2020年开年那4个月是这支年轻团队最黑暗的日子。实体店关了、市集取消了、负责“饱库”的员工几乎一个不剩。荣旭磊有三四个月没拿到钱,全靠妻子的工资支撑生活。他咬牙坚持下来。

  陈晓龙清楚,在这个艰难时刻,必须把资源集中在最有价值的项目上,也就是“山里拍”。

  4月过后,又有客户来请他们拍摄。令他们高兴的是,默默拍了这么久“山里拍”,其实也在筛选客户、培养客户审美,很多找上门合作的客户表示尊重他们的拍摄风格。

  老同事离开后,又有一些新人加入。

  吴亭毕业后在报社做过几年行政工作,琐碎乏味的工作令她厌烦。三四年前,她花两万元学费和一年时间去杭州学习视频制作技术,去年4月加入“饱饱盒子”。如今最让她气恼的不再是以前那些无聊的工作,而是创作者特有的遗憾:“这个镜头怎么没抓住?那个镜头怎么没拍好?这里的细节要是再处理一下就好了……”

  去年5月,遵义姑娘崔瑞显加入“饱饱盒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的一次拍摄经历令她难忘,他们去的贫困村距离县城约20公里,“全是山路,当地人说从这里赶一头猪去县里卖,到县里时猪都累得半死”。崔瑞显和同事们走访过一户贫困户,“主人家为了见我们穿了最好的衣服,但即使是最好的衣服,肩上都有洞”。

  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正是石斛生长的最佳环境,这味名贵中药因此被开发为当地的扶贫产业。崔瑞显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将他们生活的真实状态拍下来,让外界关注他们,从而凝聚更多社会的力量给予他们帮助。”

  这群年轻人喜欢往山里跑,还想把多彩的贵州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饱饱盒子”最近刚发布了“山南正味”品牌,打算重启带货计划,陈晓龙腾出家里一套房子作为仓库。采访的这天早上,陈晓龙刚在公司微信群里发了一通火:有个员工发错了货。事情说大也不大,但显然会影响用户体验。

  还有更多琐碎、但又不得不关注的问题考验着他们。那些产自贵州深处的“土物”,虽然足够原生态,但“标准化”是一大瓶颈。运输是另一个难题:贵州的村寨几乎都山高路远,土特产要出山,得从村里运到镇上、县里,再转运到贵阳、寄到买家手里。走这么远的路,口味、质量会不会受影响?

  “让贵州和世界生动连接”,在实现“饱饱盒子”这个野心的路上,他们还在探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实习生 陈应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我在山里拍“广告”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