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年轻“守艺人”唤醒老手艺

发稿时间:2021-03-02 06:0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扫一扫 看视频

2月28日,在贵州省赤水市石沓沓非遗馆,卢华英进行竹雕创作。

  今年50岁的卢华英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的一个雕刻世家,从小开始学习雕刻技艺。20世纪90年代,卢华英来到贵州省赤水市,与竹雕结下不解情缘,她将东阳木雕技法融入赤水竹雕,雕刻出带有山水、虫鱼、花草、人物、禽兽等图案的各种工艺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2019年6月,赤水“竹雕工艺”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将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卢华英免费培训学员,使赤水竹雕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张鹏/摄(新华社发)

  今年春节,“非遗过大年”成了新热词,各地纷纷举行活动,让百年非遗美味、手工艺等文化之美走进千家万户。年味儿刚散,准备好竹编画、竹编茶具和苗族传统服饰,带上履职一年来调研形成的建议,90后全国人大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昌芹准备启程,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了。自从2018年第一次在全国“两会”上手捧竹编装扮的水杯走上“代表通道”,带竹编工艺品参会便成为她的习惯。

  时代在改变,科技迅猛发展,居民的生活习惯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民间工艺虽然凝聚了老一辈的聪明才智,但在当下或多或少遭遇了现代化的“水土不服”。如何留住传统手艺,新一代年轻“守艺人”正在用他们的新思路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创新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

  杨昌芹的“看家本领”——赤水竹编工艺,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7年开始学习手艺到2012年成立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她看着越来越多的竹编手艺人重拾技艺,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 。

  从小热爱手工,又对竹编工艺“一见钟情”,杨昌芹放弃幼师工作,来到贵州赤水学习竹编工艺。那时候,还在坚持竹编事业的老一辈手艺人已经不多了。“他们的竹编手工艺品虽然精美,但缺乏大众认可”,销售市场慢慢变小,为了维持生计,老手艺人们不得不转行去做别的工作。

  跟着老手艺人学习半年多,杨昌芹很快“入了门”。为了把手艺学到极致,随后五六年时间,她一直在全国各地调研学习。基于师傅想让她传承手艺的初心,她带着新思路回到赤水。在她看来,非遗手艺是传统的,也应是现代的,“把传统手艺和新时代的生活审美衔接在一起,做出更多适合新时代生活场景的实用型产品,才会有更大的市场,才能发展传承得更好。”

  她在赤水举办培训班,让留守妇女能够用竹编手艺谋生。为了发挥公司年轻手艺人各自的特长,杨昌芹把传统竹编工艺进行了步骤分解,形成了“手工中的流水线”,“有人准备材料,有人进行编织,有人进行染色,等等”。在她的带领下,公司不仅创新研发出竹编水杯、茶具、瓷器和钱包、首饰等产品,还和一些设计师联合进行开发,创建了自有品牌。目前,公司拥有25个商标,已申报发明专利25项,2020年公司产值达1200多万元,产品远销国外。如今,公司的产品受到市场认可,找他们进行私人定制的订单也越来越多了。

  “用非遗文化引领市场,用市场养活文化”。杨昌芹喜欢随身携带和使用自己的产品,“每一类的第一款产品一定要自己使用,我就是产品。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产品,又怎能让别人相信?”在她看来,改良后的竹编产品,不仅要适合现代审美,还要保证质量,才能获得市场青睐。行业蒸蒸日上,才能吸引年轻的传承人。她清楚地记得,学习手艺多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在2018年以前,真正从事传统竹编手工行业的90后极少。”但现在,在她的公司里,学习手艺的年轻人很多。

  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些老手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竹编工艺可以和现代用品相结合,但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擀毡工艺却没有那么幸运了。随着毡在人们生活中的悄然退出,老一辈的擀毡匠慢慢老去,擀毡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和杨昌芹一样,早在10年前,还在大学读书的倪玲玲被擀毡工艺吸引。她坦言,国内关于擀毡工艺的资料很少,“自学时只能从网上购买原材料,在宿舍自己琢磨,不断尝试”。2015年她到云南大理调研时发现,以前整个村落都以擀毡为生,当时仍在坚持做这个行当的却只有四五家了。后来她又陆续去过几次,擀毡老手艺人越来越少,最后剩下的两个老师傅都已经五六十岁。“传统擀毡工具很大也很重,梳理羊毛的弹弓都有10斤重,老手艺人已经做不动了”,和这些擀毡老手艺人交流,倪玲玲感受到他们的“难过、遗憾与无奈”。

  那一次大理之行,她找到了大理白族非遗传承人杨雄标,开始系统学习传统制毡工艺。“师傅很想把手艺传承下去”,通过师傅,她也参与了一些地区的扶贫帮困公益教学,教授当地人制毡工艺,制作现代手工艺品。不过,倪玲玲坦言,师傅这一辈手艺人的弹弓、竹席等传统工具笨重且不好操作,“从体力上就无法用最传统的方式完成制作,师傅帮我做的小弹弓也有1.5米左右。古老的工具很难在现代社会使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也无法完美复刻传统之美”。为此,倪玲玲进行了大量资料整理,记录这些被现代“淘汰”的工具史。

  这几年,虽然没有将擀毡作为主业,倪玲玲在闲暇时候喜欢自己制作一些帽子、围巾、首饰等实用产品,放在寄卖店里进行售卖。“现代人们生活中很少用到毛毡类日用品,毛毡仍属于小众市场。如果真的要从事这方面生产设计,还是要认真考虑,培养团队,进行产品设计生产”。

  短视频“东风” 让年轻人爱上手工艺

  这两年,随着短视频的爆火,许多传统手工艺正在通过新途径“破圈”。老木匠制作“鲁班文具盒”、雕刻“核舟记”、制作紫砂壶……有网友留言直呼,“这才是中国的匠人”。

  福建莆田72岁木雕匠人卢正义是B站的一名“网红匠人”。在遇到“忘年交”95后男生史政伟之前,他已经将木雕技艺搁置很久了,每天的生活就是弹弹小曲、打打牌。几乎没有人记得,40年前他曾是当地最火的木雕匠人。在和卢正义的交流中,史政伟感受到技艺传承面临的“断层”问题,“现在很少有年轻人会去买木雕产品,也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项技艺了。卢爷爷说,以前媒人很愿意给木雕匠人做媒,现在则反了,一听是做木雕的,就很少有人愿意介绍了”。

  去年5月,热爱木雕且愿意“尝鲜”的卢正义和史政伟,开始用账号“卢正义的雕刻时光”记录传统木雕与二次元动漫手办的融合过程。卢正义希望,通过视频让更多年轻人重新认识并热爱传统木雕技艺。在雕刻二次元动漫人物时,他也找到了“重返27岁”的感觉。

  “我叫卢正义,一个年轻的手艺人,你的每一次点赞和关注,都是对中华传统手艺的传播和认可。”在B站坐拥近160万粉丝,现实生活中的“老卢”被年轻网友称作“小卢”,让史政伟感到惊喜的是,在粉丝发来的私信中,很多人表示想来学习木雕技艺,甚至有一些年轻人受视频启发,报考了雕塑相关专业。“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传统技艺,让传统技艺更加贴近年轻人生活,这是我们想做的”。

  这几年,北京卫视《传承者》、湖南卫视《巧手神探》、吉林卫视《高手在民间》等手作综艺秀,让传统手工艺再次走进年轻人的心中。去年10月,抖音面向全国手艺人、手艺商家推出“看见手艺”计划,助力传统手工艺被更多人看见,为手艺人创造更多收入。虽然一些传统手工艺不再是生产生活的工具,但仍是需要记录的历史瑰宝。

  记录与复刻传统手工艺,90后也成了新一代的“守艺人”。明朝凤冠、敦煌壁画供养人头饰、苗族头饰……“手工博主”成都女生雁鸿凭借一双巧手,用易拉罐、撑衣杆、铁丝等常见物品,还原了古代各类头饰发冠,分享的展示视频最高点击达200多万次。为了让作品还原度更高,去年年初,她找到非遗技艺“花丝镶嵌”的大师傅进行学习。“花丝镶嵌是国粹中的国粹,视频之所以能受到广泛关注,也是因为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去年,雁鸿的工作室注册成立,除进行一些商业广告合作外,她想把更多的国风国潮传统手工作品展现给年轻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年轻“守艺人”唤醒老手艺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