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陈卓琼在悬于半空的检查小车里对桥隧工进行采访。
全长5360米的鄱阳湖特大桥,横跨于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之上,宽阔的湖面上,大桥犹如一架巨型钢琴优雅伫立。而定期为这架“巨型钢琴”进行体检、调试的是九江桥工段琵琶湖路桥养修工区里的23名年轻桥隧工。
这支队伍里一半以上是95后。白天列车穿过时,他们会在桥“肚子”里或在桥面下。入夜又出现在桥面上。
1月底的一个雨天,迈开“脚力”,我和十几名桥隧工一起出工作业,体会桥隧工的酸甜苦辣。
8节、约300米长的箱梁,是桥隧工每天的作业通道。密闭的箱梁里漆黑一片,只有梁端缝隙和几个预留圆孔处透进微弱光束。箱梁间间隔1米多,之间搭上两块不规则的木板供作业人员行走,一路上不停低头、弯腰、攀爬。约20分钟后,我们终于到达桥墩。
一到桥墩,凛冽的湖风让人瞬间“清醒”,脚下20多米处就是湖水,粼粼波光令人望而生畏。大桥处于风口位置,湖面上有时出现六七级强风,不一会儿我的鼻子就冻得失去了知觉。
桥隧工们作业前要跨入悬于半空中的小车内检查,“恐水”“恐高”我一一经历。我在被风吹得摇晃的小车里拍视频,并努力让自己保持平衡。
晚上我去工区采访,和他们唠嗑,想到什么问什么。尽管没有动笔前我不知道要写什么,但是思考的“脑力”告诉我不写什么——不将这群年轻人塑造成“高、大、全”的铁路工人,尽力呈现最真实的桥隧工群体。
采访时,“眼力”要跟上。我注意到,工区年龄最小的侯奇奇是一个1998年出生的帅小伙儿,穿着白色鞋子、浅色牛仔裤。一打听,小伙子爱“臭美”,平时一下班就打发蜡捯饬头发,人物的性格特点清晰起来。
“耐得住寂寞”“偶尔也会想不通”“实诚”“不好高骛远”……这些年轻人各具特性,而他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守护大桥和铁路的安全,奉献着青春。
我问他们,你们这么年轻,人员流动性会不会很大?得到的回答是:几乎没有人走。很多桥隧工工作十几年了,在他们看来,这份工作本来就很苦,少一个人就多一份活儿,大家都不愿意掉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