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站在石家庄的风里,我才懂得他们的奋力

发稿时间:2021-02-26 06:18: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秦珍子 中国青年网

  1月19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秦珍子在前一天调整为新冠肺炎高风险区的石家庄新乐市拍摄。耿学清/摄

  编者按

  “新春走基层”迎来十一载之时,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迅速行动起来,冒着南国细雨、脚踩北国冰雪,奔赴一线,心怀真情书写“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生动见闻。更有70多位青年记者积极参加中央新闻单位青年记者践行“四力”交流活动,奋战在疫情高风险区,行走在脱贫山区,在地下、在桥上与青年建设者共甘苦……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有多少真情。青年记者努力践行“四力”精神,不断创新融媒体呈现,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进群众心坎儿里。特刊发一组青年记者一线采访见闻,以飨读者。

  ——————————

  1月里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听同事说“康焰去石家庄了”。

  作为“重症八仙”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焰教授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2020年战“疫”报道中一个重要的采访对象。

  没有一分钟的犹豫,我强烈地感到:一定要站在新闻现场。

  孩子太小,我第一时间给家人发信息,家人回复:“去吧,人总要有点理想。”

  入职中国青年报社10年,追随新闻的内心小火焰,老是晃悠着。提醒我,你还爱着这件事。而对一件事,看清楚,看明白,得贴得足够近,这是最根本的道理。我想,这正是“四力”中被称为第一步的“脚力”。

  那一晚,我来到正在建设中的集中隔离点河北石家庄黄庄公寓施工现场,大型照明灯的光柱交织,高耸的吊臂在空中挥舞,戴着安全帽的工人脚步匆忙,半份吃剩的盒饭被遗落在建筑材料上……

  如果没有站在那里,我永远不会知道,一个个“昼夜赶工”的夜晚,到底有多亮;寒流下的北方户外,到底有多冷;标志着“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多少人的忘我投入与激情燃烧。

  石家庄,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城市,被按下暂停键。只有站在它的街道上,才会知道那种“空旷”多么令人扼腕痛心。我想到武汉,想到生生不息的“烟火气”,只有去过,才知道那股气息重新升腾的弥足珍贵。

  我忽然懂了,那些人为什么那么急,那么拼,那么想让一切快点恢复正常。

  第一次进入藁城,高速卡口的疫情防控人员给我手上喷酒精。风一吹,冰凉透骨。而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了不知多少个小时。在流调队的驻地,我把手贴在宿舍的暖气片上,仍感觉到凉意。米饭装在塑料袋里送来。无论男女,都10天没有洗澡了。电话一直在响,他们要随时去现场。

  一句“不惜代价”,喊起来很容易,很高亢,而在这话背后,有着无数人的付出。

  来到了新闻一线,记者需要在采访和报道中“四力”齐发。

  我和同事一次次进入藁城、新乐,一次次去村庄,去工地,去隔离点,去定点医院医护团队的驻地。我的同事天天往流调队跑,跟队员住上下铺;我的同事钻到小果庄村牲畜圈里,跟着畜牧局工作人员给羊做肛拭子,回来几天不敢见我们;我的同事去井陉山区找一个小村子,在路上配合卡口查车7次……

  “脚力”和“眼力”让我们有跑过去、走进去、蹲下去、贴上去的劲头,让我们的眼睛拥有更强的发现能力,采访到的故事、捕捉到的细节,也格外真实、鲜活。

  而“脑力”和“笔力”则决定了如何呈现报道,要想清楚报道的逻辑是什么,真问题是什么,想跟公众说什么。

  我写流调队,写滞留者,写隔离公寓的建设者,写ECMO技术在新冠肺炎重症领域的应用,因为我关注人、关注青年、关注普通劳动者的奋斗和科学技术每一次在“刀刃上”的应用,关注这些命题的意义是持久的,新闻不只是一份历史底稿,也是一种未来参照,“让新闻不止一天的生命”。

  大时代下,不能缺席的新闻现场中,速度要追得上,现象要理解得深透,舆论场的情绪要捕捉得到,大局观要有,政治素养要过硬,“四力”就是记者的真功夫。

  这是多么深刻的领悟,在这个冬天,我拼尽新闻人的四股力量,和那座城市站在一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秦珍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站在石家庄的风里,我才懂得他们的奋力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