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致亲爱的故乡:年的味道 早已刻在游子的心心念念里

发稿时间:2021-02-10 05:4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亲爱的小浦:

  你还好吗?虽然你的年纪远比我们大得多,但我们都喜欢用这个昵称来称呼你。你傍水而兴,取名浦江,世世代代养育了我的祖祖辈辈,也养育了我和我的亲朋好友。

  从出生到长大,每个春节我都会和你一起度过。尽管我已经离乡在外闯荡多年,但过年一定要回家,是我一直的坚守。可惜,今年我恐怕难免让你失望,因为疫情的缘故,我第一次无法回家过年,也因此更多地想起了你,还有家乡那些我熟悉到不以为然的东西维持起来的仪式感。

  你虽然是座小城,但保留了许多传统风俗与民间艺术。小时候的我喜欢热闹,逢年过节钻在人堆里,跟着大人满村跑也不觉得累。话说,家乡的年,应该还是和过去一样,正好从腊月廿四开始吧?腊月廿四是我们都记得的“小年”,快告诉我:家家户户是不是都备足了酒菜,讨好了“灶王爷”?我希望他吃饱喝足,赶快“上天言好事”,来年再来“下地保平安”。

  送走了“灶王爷”,照例就该是“打尘”(扫尘)、办年货了吧。记得以前,各家都会自己做年糕、酿年酒、制新衣、切米胖糖、做杨梅馃,这些都是家乡人必备的年货。今年自己做这些的人还多么?要是有人不会做,你也别嫌弃他们,他们至少也会到县城里的大集上把这些买齐,至少也是一份对新年的敬意。

  除夕当天,贴春联、糊窗花、放爆竹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过,最有仪式感的,恐怕还是“谢年”。“谢年”是咱们家里的大礼,是古时候先人祭祀天地的遗存,有单独在家举行,也有以家族或全村为单位在宗祠举行的。

  记得“谢年”时,宗祠会在屋檐下放一张八仙桌,桌上点一对大红蜡烛,蜡烛中间放一只香炉,随后再摆上丰盛的祭品。猪头是少不了的,讲究点的会在猪的眉心染点红,讨个吉利。有了猪,还得有鸡。鸡需用头顶鸡冠的大公鸡。禽畜齐备,剩下便是三茶、六酒,斋米、馒头,外加几碟水果、小菜。仪式开始后,一家之长会先点上香,代表家人当空祭拜,邀请天地神仙来吃年夜饭,再把点燃的香分给每一位家族成员,大家一起三拜九叩,感谢“天地”的庇佑,祈祷来年依旧平安顺遂。叩拜完毕,家长便会焚化纸钱,燃放鞭炮,洒酒于庭中,插香于椽上,结束“谢年”仪式。

  老实跟你讲,你可别生气——上大学后,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些繁文缛节落后极了,是家乡人迷信愚昧的象征。可进入了社会,我却越发觉得这样的仪式亲切了起来。其实,谁还会真的抱着祭天祈神的念头呢?只不过是家乡人借着这点“讲究”,维持些我们游子心心念念的年味罢了。而能维持这些东西,我还是要感谢你。

  “谢年”的结束,就是年夜饭的开始,这是整个春节最重要的时刻。浦江的年夜饭,各家有各家的丰盛,但有三道食物,家家户户都会有——你一定知道家乡话里的“三套头”:馒头焐肉、年糕和麦饼。这三道食物,每道都寓意着兴旺团圆。在冷盘佐酒后,啃一口馒头咬一口肉,正是你最爱的年味。

  真说吃饭,其实很容易就会吃饱,但家长里短的八卦、亲人的近况,总是让人不忍离席。小时候觉得俗不可耐的“阖家团圆”四个字,长大后却慢慢内化成不必言说的情感,飘散在家人的欢声笑语中。今年在北京,我大概也会和朋友置办上一桌像样的年夜饭——但你不用眼红,对家乡与家人的思念,大概会是我们萦绕整桌的共同情感。

  除夕过后,家乡的风俗里,最有意思的要属“迎龙灯”。据老人说:它源自古时候的祈雨仪式。整个龙灯队伍分龙头和龙身,龙身由一节节子灯组成,一节子灯由一个人抬着,前后用榫卯相连,人越多,龙身就越长。每当夜幕降临,活动开始,仪仗队锣鼓齐鸣,龙虎旗开道,龙头龙身紧随其后。龙头气宇轩昂,上千节龙灯烛火通明,蜿蜒数里。从高处看,宛如一条通体粲然的巨龙盘旋在大地上。

  迎灯的队伍一般从同姓中最古老的村子开始,一路行进到最年轻的村子。一旦遇到哪个村子广场空旷,在象征性地走两圈后,仪仗队就会突然加快敲锣打鼓的节奏,于是龙头手们调整姿势、放低龙头,开始绕着广场奔跑,围观的人群也开始喧腾,上千节龙身在龙头的带领下,狂奔过欢呼的人群。这番壮观的活动,从每年初五陆续开始,到元宵节趋于最高潮,所谓“龙腾灯舞闹元宵”。等到迎灯结束,家乡的春节也就落下了帷幕。今年,我大概注定看不到这样的盛况了,如果可能的话,小浦你一定要多留些记录下来,到时候也能让我回味个够。

  本来,我想在信里多抒发些对家乡的幽情,但不知何故,将近年关,我首先想起的,总是这些林林总总的过年风俗。如果没有了它们,过年好像会变得索然无味,记忆也仿佛失去了根基。就像韩少功说的:“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当它们近在咫尺时,我常不以为意,一回想起来,才发现这一切早已刻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如果说风俗是一方水土上的先人生活的印迹,那“乡情”,大概就是通过这些印迹世代传递的情感记忆。

  游子黄杭磊

  于庚子年腊月廿四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年的味道 早已刻在游子的心心念念里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