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作业,想说爱你不容易

发稿时间:2021-01-18 06:3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崔允漷 雷浩 王月芬 中国青年网

视觉中国供图

  中小学作业及其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话题。2017年9月,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提高作业的有效性。”2019年6月2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十条明确提出“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要求。

  然而,在实践中,当前我国中小学作业仍然存在功能被异化、质量低下、负担过重以及管理失效等问题,亟须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并开展综合治理。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协同校内外有关机构联合攻关,组成课题组,2020年,在吉林、内蒙古、北京、浙江、上海、河南、湖南等地开展大范围调查研究,分别选取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高中、初中和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8000余份,对这一问题展开专项研究,希望能给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中小学作业怎么了

  (一)作业功能被改变:成为追求“分数”、惩罚学生和转嫁课堂教学压力的手段

  作业本是学校学习的组成部分,教师根据需要布置一定的作业也是职责使然,然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业功能逐渐被异化,其主要表现为:第一,一些地方,作业被异化为追求“分数”的策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简单地将作业数量与学习质量等同,进而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重复性、记忆型的作业以期提升学生“分数”。第二,有的时候,作业被异化为变相“惩罚”学生的手段。课堂纪律差,作业完成不达标等是日常教育教学问题,然而,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处理这类问题的经验,直接“惩罚”学生做作业。第三,有的时候,作业被异化为转嫁课堂教学压力的路径。为减轻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一些教师采用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带回家由家长指导完成。

  (二)作业质量低下:内容缺乏科学性和选择性

  质量是作业的核心,然而当前有的作业却存在内容缺乏科学性和选择性的问题。作业内容科学性缺乏主要表现为:作业与学习目标缺乏关联、随意性与碎片化严重、作业时代感不强、缺乏真实情境、以机械记忆背诵类内容为主、作业内容重复以及知识性错误等。比如,有研究对30份作业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存在41处知识错误。作业缺乏选择性主要表现为:书面作业占比过重、分层作业较少、可供学生选择的作业太少等。在一项17633名中小学生作业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小学生均认为作业的选择性太差(均分低于2,最高分为5分)。这说明作业选择性缺乏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作业负担过重:数量失控和难度超标

  从2010年开始,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就开展了长达10年的作业研究,在2013年30000个样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31.4%的小学生和38.2%的中学生认为作业负担重。在教育教学实际中,作业负担重主要有两种典型表现:其一,作业数量失控。作业数量主要是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为指标,然而,2012年PISA测试结果表明,上海学生数学、科学和阅读素养均列世界第一,同时作业时间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也有调研表明,54.6%的小学生和73.1%的初中生存在作业超时情况。其二,作业难度超标。为了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好的表现,教师和家长往往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超出课标要求的作业,这样的作业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负担。

  (四)作业管理失效:单科作业规定机械而学科间作业统筹不足

  作业管理是提升作业质量的重要路径,然而目前有些作业管理却存在管理失效的困境。其一,对单科作业的管理机械繁杂。当前,作业管理更加关注学科作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作业管理过于机械,比如,要求每门学科每周布置多少次作业,每周对学生作业批改多少次以及对学生作业评语做出详细要求等。其二,对学科间作业的统筹明显不足。当前作业管理中,对学科之间的作业缺乏系统考虑,比如,很少去看学生每天、每周整体作业量如何,每门学科作业该如何协调等现象。由此就会导致学科教师之间不了解学生作业量情况,甚至出现教师竞相布置作业以争夺学生课外时间的现象。

  中小学生作业该怎么办

  解决作业问题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能够提升育人质量。因此,针对性解决中小学作业及其管理问题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建议:

  (一)以教育评价改革撬动作业改革,促使作业育人功能的回归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进而会有什么样的作业功能。因此,以教育评价改革撬动作业功能回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具体而言,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进教育结果评价,撬动作业功能由追求“分数”走向关注“全面育人”。教育结果评价重“量”导致了作业功能走向追求“分数”。要扭转这种趋势,关键在于教育结果评价由重“量”走向关注“质”,即要求教育结果评价重视教育的质量,这种转变能够引导作业功能抛弃追求“分数”而走向关注育人质量。

  第二,强化教育过程评价,促进作业功能由缓解“教学压力”走向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传统教育评价对过程评价缺乏关注,强化过程评价能够收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价值体验性信息,这能够引导作业由关注“教学进度”走向关注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的体验。

  第三,探索教育增值性评价,引导作业功能由“惩罚”学生走向“赏识”学生。增值性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探索增值性评价能够引导作业由惩罚学生不良行为的措施走向作为关注学生学习进步情况和努力程度变化的方法,继而充分发挥作业的“赏识”功能。第四,健全教育综合评价,引领作业由单纯的教学反馈功能走向全面育人。教育综合评价避免了评价的片面性,强调综合性,健全教育综合评价能够引领作业由单纯的作为教学反馈手段走向承载着全面育人功能的作业转变。

  (二)建立专业的作业研究机构,开发高质量、可选择的作业资源

  解决作业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能依靠个别学校和教师来实现,它需要鼓励和支持专业的研究机构或社会中介组织来开发作业资源,将作业研究的“散兵游勇”集结成集团化、专业化的团队,进而为教师提供高质量、可选择的作业资源。当然,在建立专业的作业研究机构的时候需要注意这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谁审批谁负责”的作业机构审批制度。对作业机构的审批有利于确保机构的作业研究方向和作业内容符合要求。同时,审批应该具有明确的标准,同时审批制度应该落实“谁审批谁负责”的制度,通过严格的制度来确保作业开发的质量。第二,实施各类作业机构“过程性”监管制度。作业机构审批通过后,最重要的是对其进行过程性的监管,及时了解和调整作业机构研究的方向和进度。第三,落实针对作业研究机构的“及时反馈”机制。作业机构的作业研究适不适合教师和学生,这需要通过及时的反馈机制来实现。通过上述制度的建立才能确保作业质量,开创作业质量提升新局面。

  (三)提升教师评价素养,把好作业选择、布置、批改与反馈关

  2019年6月2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十条明确提出:“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然而,目前作业布置存在数量失控和难度超标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不知道如何选择和评价作业,因此,提高教师作业评价素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业评价素养的提升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提升教师选择、分析、研判作业质量的能力。如选择或参与作业设计实践,理解作业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形成作业研判的知识基础;研究优秀作业典型案例,形成优秀作业的整体印象;参与同行间的交流,及时解决作业分析研判中的困惑。另一方面,提升教师布置、批改和反馈作业的能力。学生作业最终一定是教师布置、批改和反馈的。因此,希望教师在综合考虑作业目标、时间、难度、数量、分层等因素,完善作业的布置、批改与反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

  (四)搭建作业监控平台,建立作业长效治理机制

  当前学生作业似乎问题丛生,但个中原因仍然是“黑箱”。上百个“减负令”依然没有解决一个“小小”的作业问题,这一现象迫使我们重新寻找新的出路。一种可能的方案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委托第三方建设“作业监控平台”,全方位、全过程、全学科采集作业信息。据此可以定期发布作业相关信息,动态监测学生作业负担状况,持续研究存在作业链中的各种问题,并能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定期给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必要的反馈,同时也可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估与问责。

  (崔允漷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雷浩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王月芬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正高级教师)

  编者:我们希望这里是真正的圆桌会议,尽量接近理性,尽量远离口水,尽量富于建设性,谈论那些从胎教开始就争论不休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拉出一张“教育圆桌”。

  jiaoyuyuanzhuo@sina.cn,等你发言。

  崔允漷 雷浩 王月芬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1月18日 08 版)

原标题:作业,想说爱你不容易
责任编辑:席聪聪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