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华社客户端“全民拍”栏目曝光了一组老年代步车在北京违法上路的视频和照片,引发网友关注。记者调查发现,老年代步车乱象已长期存在,影响交通秩序、带来安全风险、群众反映强烈。目前,北京市相关部门已开展针对老年代步车的专项执法行动,从销售端、运输端进行打击查处,严控增量。
谁在开?部分老年代步车已不是简单“代步”
记者日前在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等区的多条主干道和社区走访发现,老年代步车交通违法、占用车位、“飞线”充电等乱象长期存在,引发了部分市民和交通参与者的不满。
在西城区太平街,短短几十秒内,记者就记录了多辆老年代步车扰乱交通秩序的行为:有的在机动车道上行驶,有的在自行车道上逆行,有的占用机动车的停车位;在陶然亭公园北门附近,不少老年代步车无视禁停标志,即便是紧靠着公交车站的地方,也有数辆车停放。
记者了解到,老年代步车未在工信部备案,属于非法电动三、四轮车范畴内。目前,北京市的老年代步车总量中绝大部分为私人使用,一些老年代步车已经超出了“代步”范围。有市民反映,时常看到车里挤着三四个人,驾驶者还都是年轻人或中年人。在一些偏远的地铁站,老年代步车被用来“趴活”赚钱。
老年代步车被驾驶者当作机动车上路,却不受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也不需要驾驶证、上牌、年检、限号。一位车主告诉记者,他驾驶的老年代步车仅三个月的行驶里程就达到了4000公里,车辆使用方便,只要不开到主路上,就能躲避检查。
老年代步车也是物业管理的头疼问题。一小区物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小区每月停车费为400元,但是对老年代步车没法进行收费,有的车辆“见缝插针”停在电动自行车区域或是绿化带中,有的直接停在机动车车位中。“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在老年代步车的风挡上贴个告示,没有什么强制的方式。”这位负责人说。
啥危害?安全带不安全 用电也存风险
记者走访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四轮老年代步车价格普遍在2万元到4万元之间,车辆外形与小型两厢轿车相仿,还可以加装空调等设施。
记者暗访一家电动车专卖店,其店门前刚好停放着一辆四轮老年代步车。销售人员坦言,老年代步车不合规,所以没有摆放在店内展厅中。记者看到,这款老年代步车为四门两厢车,大小和内饰与机动车几乎无异,但前排没有安全带,竟需要和后排共用。
据介绍,这家专卖店的老年代步车在浙江生产,蓄电池电压72伏,最高时速达60公里。相比电动自行车的“国标”(蓄电池标称电压不超过48伏、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每小时25公里)要求,老年代步车的电池电压和最高时速都高出不少。
因此,老年代步车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早在2016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就曾发布消费警示,并对三款老年代步车进行安全性碰撞试验。
结果显示,一辆代步车内模拟驾乘人员的假人头部受伤严重,前座发生位移,导致胸部受伤;一辆代步车前置电池盒电动机结构入侵乘员舱,假人头部撞击方向盘;一辆代步车不仅没有配备安全带,碰撞过程中座椅也与车身脱离,假人直接撞击方向盘和风挡,而且前排内饰破裂产生大量碎片,可能导致实际驾乘人员大量失血。
除此之外,不少居民对老年代步车的用电风险也有担忧。家住丰台区的居民刘女士反映,小区内的老年代步车车主从十几层家中接出很长的电线给车充电。代步车有时停在一楼窗户旁,有时停在机动车车位中。“一旦发生电气线路故障,很容易引发火灾。”刘女士说。
怎么管?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严控增量
长期以来,老年代步车的无序增长给末端执法带来困难。记者了解到,一些违规销售老年代步车的商家会将车辆停放在路边,造成一种车辆“无人认领”的状态,一些商家以拼装形式售卖老年代步车,以躲避市场监管部门执法;而在路面上,一些老年代步车驾驶人员对交管部门极不配合,影响了执法效果。
记者获悉,对此,北京市相关部门自去年12月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其中,市场监管部门集中打击生产、销售未经国家许可的电动三、四轮车违法行为;公安部门加大环京公安检查站和入京乡村卡口盘查检查力度,重点拦截盘查载有非法电动三、四轮车辆及电池等配件的运输车辆,阻断非法车辆进京渠道。
截至1月9日,市场监管部门已立案查处违法销售行为6起,扣押非法电动三、四轮车160辆,相关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与此同时,要求相关电商平台采取措施,不得向北京市销售非法机动车辆。
北京警方会同交通、城管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综合整治,通过动态布控、高峰时段卡控等措施,对非法运营、违法上路、扰乱秩序行为同时取证,并采取高限处罚,共查处非法运营载客扰序人员160人,查扣移交各类车辆94辆。同时,针对查获的违规车辆,警方对未在工信部备案且符合立案标准的迅速开展侦查打击。
据悉,为进一步阻断非法车辆进京渠道,北京警方加大54个公安检查站、109个乡村卡口盘查检查力度,截至1月9日,已拦截非法运输车辆112辆,查获非法电动三四轮车1165辆,并全部移交市场监管部门查处。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 题:谁在开?啥危害?怎么管?——三问北京老年代步车乱象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