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教育不能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读死书

发稿时间:2020-12-21 06:12: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道明 中国青年网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版刊发了《学生为什么会认为麦浪是秋景》一文,讲了四川某班九年级学生描写四川盆地秋天田野的景象,结果该班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知道在四川盆地秋天的田野里,根本看不见他们描写的景象。

  笔者以为,九年级学生写出“麦浪是秋景”是应试教育结出的苦果。正如文中指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目标是考上名牌大学,找好工作。至于麦子的播种和收割,那是农民的事——不知道也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嘛。”这或许才是学生“五谷不分”的主要原因吧。

  这让我想起,一节公开课上学生发出了“秧苗为什么会插在水田里”的疑问,引得观课教师一片哗然。事实上,当下很多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们长期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森林”,很少亲近大自然,更是缺乏劳动生产实践。

  尽管学生在课堂上和书本上了解过乡村农事、动植物百科、天文气象等常识,但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缺乏在生活中观察感受与亲身体验,至于稻谷是什么样,何时收割麦子,更是不得而知。这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以期能够在试卷上完整地“复制”出来,而忽视书本与世界、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其实就是应试教育。

  当教师眼里只有考试,一切教育活动只围着考试打转转,只为让学生获取高分,势必会忽略音、体、美、劳等学科;而家长心里只有“学习”,自然会忽视书本之外的千山万水、大千世界。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层面提出了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加强体育和美育,并纳入了考试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扭转文化应试的局面,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当下,考试侧重考查阅读量,就是倒逼教师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无疑对于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读书少”问题,会有帮助。让人始料不及的是,马上就有教师搞出了对策:把名篇名著里认为经典的语句摘录下来,打印成册,学生人手一册背诵。这样做可能会让学生获得一个好分数,但是极不利于他们语文素养的积淀和人文精神的涵养,因为不读整本书,不沉浸在原著原文意境,就丢弃了精华,得到的只是“残渣碎末”。

  不难看到,这种只关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只在乎与考试有关的内容,无疑是把学习知识与现实世界隔绝开来,对学生的戕害不可小觑。试想,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能会培养出考试的机器,造就“高分低能”的人,但很难培养出有文化底蕴和良好素养的公民,这并不是民族复兴、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和接班人。

  在这个社会多元化时代,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背书、能考试,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常识都缺乏的人。无论是学校和家庭教育都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教学生一日,想学生一生。学生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需要学习的不只是书本知识,还有生活常识。为此,可以采取“老师针对性地补讲一些常识性知识;家长有意识地教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学生利用周末假期亲近自然”等措施进行补救。

  教育不能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读死书、死读书,让学生啃读书本,死记硬背若干知识点,为了考试获取高分。而应打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走进广阔天地,融入火热生活,广泛接触社会,亲近大自然:看春花秋月,观夏雨冬雪,察花鸟虫鱼,品世间万象。

  学生只有读好生活这本无字书,读懂了大自然这本天书,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才能“活”起来,书本上的内容才可能融入血脉,成为一种生命的底色,如此自然不会写出秋天“田野里,金黄的麦浪,丰收在望”。

  (作者为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教师)

  张道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教育不能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读死书
责任编辑:高秀木
 
热门排行
热 图